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中民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这个新的教学观,就是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以真实的情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便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那么如何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模式?
一、创设悬念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引入课题:“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这个年轻人每天需付给富翁10万元钱,而富翁第一天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付2分钱,第三天付4分钱……以后每天富翁付给年轻人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猜想一下,这个合同对谁有利?”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很容易激发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二、创设引入情境
新旧知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而新旧知识的矛盾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创设温故知新的引入情境,既造成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又引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有启发性。这是一种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球的表面积公式时,教师首先说:“今天我们要用天平‘称出’球的表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竟然能“称”出来。话语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高涨。接着教师拿出质地均匀、薄厚一样的两个橡胶制品:一个半圆形球和一个半径等于球的大圆的圆垫,并在天平上称出其重量。最后教师宣布:“它们重量之比即为它们的表面积之比,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把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密度公式联系起来,学生才恍然大悟。创设这样的数学引入情境既引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设置具有价值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认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2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能否找到一种用这种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这两个问题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联系学生春游的经历,创设了如下情境。班级春游时找旅行社买票,每个旅行社给出的优惠都是不同的。A旅行社的规定是:10张以下的票都打8折;10张以上的票,其中10张是全价,剩下的票打5折;B旅行社的规定是:全部打7.5折,问我们班应该选择A旅行社还是B旅行社去买票?一下子出现这么多数字,有些同学没能反应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假设一张票原价是20元,我们班同学(50个人)全部都参加,那么按照A、B旅行社的规定,我们班该各付多少钱?将问题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问题,同学很快列出式子,并得出答案。A:20×10+0.5×20×(50-10)=600;B:20×0.75×50=750。在有了具体例子后,教师抛出问题“这几个数据中,什么是未知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式子中的20与50替换成未知数x和y,列出式子。A:10x+0.5x(y-10);B:0.75xy。通过这种联系的方式,将抽象的式子变为具体的例子,然后再置换成抽象的式子。问题还未结束,学生很容易忽略这两个式子是针对10以上的团体,那么10人以下呢?此时教师用问句的方式提醒同学是否解答已经结束。在引导下,学生对问题的参与性就大大提高。
五、创设实践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而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教材中许多抽象的数学命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创设实践情境就是利用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动手参与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例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课时,我们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这个新的教学观,就是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以真实的情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