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云峰
[摘要] 本文阐述了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三条策略。首先要实施触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其脱离被动学习的困境,能够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其次要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地理知识的传授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不但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更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实施因人而异教学法,对学生因材施教,让优等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效果 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新教材中涉及范围包罗万象,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因此地理教学一向以来具有双重任务,不但要给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现代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一言谈”教学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由此一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实施触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地去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克服学习当中的困难。没有兴趣,他们在学习中将寸步难行,唉声叹气,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兴趣的有否注定着学生成绩的好坏,它在学习中发挥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要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必须采取触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譬如在教学《大气的热力状况》时,一开始就比较了地球和月球的极端气温。当太阳直射月球时,月球的外表温度最高达到127℃,晚上的最低温度为-183℃。可是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被直射的区域最高温度达到50℃,晚上的极地最低气温不会超过-60℃。太阳和月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相差不是很大,为什么白天和黑夜的温差却有着这样大的差别。在课堂上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对学生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益。此问题给学生造成了很强的悬念感,让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时,也可采用富有创造性的触动思维教学法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模拟成为某个农业县的县长,来规划该县的农业发展,具体计划在不同的地方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等。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摆在一个主人翁的地位,让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进行主动地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任何科目都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而地理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地理课堂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还应教会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理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就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而教师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地理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譬如,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性质、防御方法和关联性时,可选择利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四川汶川大地震――来进行分析。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这次大地震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安排学生查阅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自己也要查阅和此次地震相关的资料,做到有备而来。并且事先还要设想好学生在课堂上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再如,“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战略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在高三地理的复习课上,教师一定注意高考经常选择一些热门问题作为切入点,但是热门问题并不一定是考试的要点。热点知识是高考命题选择的一个突破口,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热点问题考察地理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地理规律,这些基本知识涵盖面积非常广泛,有能源方面的、环境方面的、人口方面的、农业方面的、工业方面的等。因此在和学生探讨热点问题时,一定要和地理教材紧密联系,不能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随便引申。对于“中部经济发展”的热门问题应从地区的位置、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地区的位置又可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分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从聚落、人口、交通、工业、农业、文化等方面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贯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于地区中的优势条件要大力开发,限制性的条件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改造。
由此可见,把地理课堂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时联系起来,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让其明白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进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因人而异教学法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种花木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教育人也要依据教育对象的性格特征、思想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要求学生具备多种学习能力,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教学法。通常情况下,男生喜欢学习自然地理,女生喜欢学习人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诸如此类的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注意学生差异、因人而异的教学法也是新课改的总体教学思路,是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总趋势。
四、结语
高中地理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实施上述策略,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宾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以鲁教版地理教材为蓝本谈高中地理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9).
[2]陈义兰.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0).
[3]徐琼康,赵行英.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三种方法[J].科学资讯(教育科研),2010,(1).
[4]张英举.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J].魅力中国,2010,(3).
[5]王伟.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胡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