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自主学习方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兴奎
[摘要] 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可以尝试运用以下路径: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让他自己尝试着往前走;给学生一段相对宁静的静思时间,让他自己在省悟自励中调适自我;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学会利用条件拾级而上;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学会合作分享;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在知彼知己中学会包容合作;给学生一个鼓励,让他自己在实践、调适、激励中学会超越自我。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民主和谐 省悟自励
一、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让他自己尝试着往前走
创设民主、自由、开放、安全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民主参与教学、产生问题意识的气候与土壤。没有心理安全与民主自由的氛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就会淡化,参与能力和交往能力就会消退。教师要允许学生存疑,允许学生带着不成熟的想法到生活中去继续探索思考。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态度宽容学生,力求以民主的作风解放学生的头脑。笔者以为,在思品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制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宽容、善意地对待学生暂时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摒弃教学中的权威压制。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敢于自主思考,善于自主探索,勤于自我体验,勇于自我反思,反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给学生一段相对宁静的静思时间,让他自己在省悟自励中调适自我
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一首动听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思品课教学是一门动静结合、张弛相济、开合有序的动态艺术。它急时像瀑布,奔腾直下,激荡学生思维的深潭;缓时似清泉,轻轻流淌,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教育艺术》上曾写道:“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留出思维的空间,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探究,会使课堂教学达到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我们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要善于留出足够的时间等待。问题抛出后,不能马上指定学生回答或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应当留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各合作小组给出问题解答思路后,教师也应当设置适当的“空白”时间,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对比比较各自的答题思路,在甄别、调整、修正与完善中增进思维的缜密性。如果此时教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盲点适机进行精当的点拨、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会更高,思维拓展会更深刻,自主学习会更持久。
三、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学会利用条件拾级而上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发展水平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接触新知识前的原有认知结构;第二发展水平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最易被学生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利用现有的知识构建网络,为学生架设探求未知的桥梁,最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和同化新的知识,用新的经验和要求去修正和顺应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培养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流程推演过程中的指导要循序渐进,由扶到放,逐渐减少次数,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一步一步地向学生转移。否则,过多的机遇,则会牵制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其丧失自主而不能自拔。
四、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学会合作分享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无法避免。现代教学观认为,适度的“冲突”有利于交流、反思以及共同目标的确立,有时甚至可以去创设“冲突”,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动机和欲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当“冲突”出现时,学生会在挑战的驱使下,重新检查和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或说法,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查找症结并尝试去解决问题。有时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互动会促使学生在倾听别人的观点中学会鉴别、判断、借鉴与接纳,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而且还会唤醒自己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要善于在学生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出现不和谐、不平衡时,有机构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刻、更广阔的天地;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区别比较,引发认知冲突,在一个崭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活化课本知识,生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在知彼知己中学会包容合作
沙丁鱼因为有了鲇鱼这样的对手,才长久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天敌,后果很难想象,同样,一位学生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可能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碌碌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充满艰辛的挑战过程,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进学生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尝试给学生找一个竞争对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激发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学生置身适度的竞争环境中,会自觉地冷静分析,在学会通察自身与对手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借鉴融合,克服自身的不足,汲取对手的优点和长处,不断锤炼自己,最终会因知彼知己赢得竞争。
六、给学生一个鼓励,让他自己在实践、调适、激励中学会超越自我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本,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已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实践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学实践中,适度的、实事求是的、发自内心的一个温馨鼓励,往往会给身处黑暗中的学生提供一缕黎明前的曙光,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培养一种信心,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能力,进而会通过艰苦的实践向自己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实践、反思、调适、矫正,不断启发心智,挑战思维,直至最后成功。而这种通过自身发奋得来的成功又会激发学生更强的自信心,学生会在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心境下,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一切主客观因素,挖掘自身潜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的同时,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对学生加以肯定。这是一种片面夸大鼓励的教育行为,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表现。所以,鼓励要适当,任何教育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促进全面发展。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活动单导学”方式在农村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课题批准号:GHB093183)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