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正帮
[摘要] 阅读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看法,希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作为老师,必须认真研究,引导并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引导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学会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语句,寻找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和争议的欲望。如小学五年级教材《白杨》一课,学生提出“在荒芜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能生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改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兴趣是探究的起点,他们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学生就能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教师要精心的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景,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小学六年级教材《穷人》一课,教师在上课时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说给大家听?”学生争着举手。提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桑娜的品质很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等等,老师相机指点:“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学生按照自己的学生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引导知识延伸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乐忧伤中体会情感。如在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主品读。然后交流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该生在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也学着读一读,再想他为什么这样读?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他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宫殿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等等。最后,又安排男女声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
四、注重自读感悟,重视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学生的独立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去感悟。而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互助作用,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自读之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难点,我在教小学六年级教材《詹天佑》时,我先让学生读书思考,划分归纳,在学习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主义精神和智慧才干的前提下,让每个小组自行确定选择。合作学习,为讲詹天佑的故事作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经常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提出:“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时,先让要让每位成员发表见解,然后经过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如意见不统一时,各自摆一摆理由,由小组成员大家评判或各自保留意见,听听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见解。这种合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五、重视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的肯定、赞赏、激励的评价,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尝到探究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快乐,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能采用“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激励、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要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教师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学生的主动发言,而且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让其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并细心呵护学生探究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飞.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科学时代,2009,(01):186-191.
[2]徐金元.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网络财富,2009,(02):105-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