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课堂阅读呼唤语言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何为“语文素养”?我认为程少堂老师所提的“语文味”其实就是语文素养,它通过下面六点体现:品味情感,品味美感,品味语感,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语文课堂作为语文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语文课堂是以提高人的文化品质为出发点、以构建人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目的的课堂,强调课堂的人文化,强调理解与生成。因此如今语文教学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我们应讲究语文艺术的有效课堂阅读。因为唯有语文艺术渗透的语文课堂,才有利于理解与生成的达成,而这也才是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这样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语言,教学流程应缜密有致地体现“言”的特色,由“言”的意蕴搭起一座走向“人”的桥梁,还原阅读给学生的精神愉悦。语文课堂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的本事,特别是能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把玩原味语言中有趣地读、品、悟,从而理解文化,生成文化,真可谓“寓玩于学,亦玩亦学”。如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文中副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很本真,比文中那淡似白描的勾勒和精心地描绘细节更有把玩的嚼劲,于是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设计了以副词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师先举一个例子,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这里完全是叙述,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但一个“刚”字,可以看出时间之早,一个“就”字,可以看出母亲催促之紧,这两个副词显示了母亲“催我去上早学”的严厉,再加上一个“喊”字,一个“叫”字,可以想象母亲的语言和神态,画面感很强。我们可以想象画面之外的余音,即母亲每天做着这些事情时的内心期待: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这两个副词开启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其它的副词,如在“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个句子中,学生品出了意味深长的“真”字,爱子心切,护子情深。“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中,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实在”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而“悄悄”一词,又举重若轻,揭示出母亲的隐忍和善良,她不愿意和人争执,只愿意家庭平静,她把委屈留给自己,哪怕转移和平衡一下心理也行。这些复杂的心理通过这两个副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到这个时候副词中的母亲形象便在把玩语言中走进了学生的心里。然后再引导学生想:如此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儿子呢?儿子的情感是否也可以从副词中把玩品味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别有情味副词中”就是本文最亮的文本语言特色。
  有效的课堂阅读,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原味的语言进行本真的特色品味,还课堂以语文的元素,这是纯化的语文有效阅读课堂,也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艺术。学生在语言品味和感悟中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巧妙地给合起来,这样的“咬文嚼字”并没有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反而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一番,拾得“鱼”,从而游向“彼岸”。情感、美感、语感、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人生境界,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都有所“触摸”,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学生学得有趣,也学得扎实,理解与生成的有效的课堂阅读,也就不会“姗姗来迟”,而是“呼之欲出”。
  当然,在品味原味本真语言上。教师首先得吃透教材,读出文章语言的别样心裁,读出一个字、一个词,抑或一个句子的特殊味道,然后进行整合。让自己的示范或导学如一粒小石子投入平静的课堂湖面中,投进学生平静的心海中,涟漪四起,最后结成朵朵浪花。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曾听一位教师教《荷花淀》,其中小说开端描写水生话别水生嫂一段细腻而精致,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水生嫂的对话时,对“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进行了很原味的阅读品味,理解了水生嫂不能不支持丈夫与不忍心丈夫离开的这种矛盾只是表面上的,并且联系前后文,她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所以实际上这矛盾又是不矛盾的。这应是水生嫂希望丈夫明白她在家中将要承担的辛劳,从而更多地理解自己,看重自己。特别是离别前能对自己更多安慰和爱抚。就此,人物形象、教学主题的理解之门,也就轻轻地打开了。
  本真地品味,走向语言的天堂,没错,那就是最返璞归真的语文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