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点滴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多年来我从事幼儿语言教育在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一点探索和体会,从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方法上介绍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兴趣 认知规律 心理特点 阅读方法
  
  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孩子们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才能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形势下,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浪潮所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孩子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下面结合我自身工作实际,在大班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方面,浅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环境创设是一种特殊的潜在的课程,我们幼儿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阅读特点,努力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材和构思,多功能、多形式地利用创设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同时我们大班的语言老师形成了备课小组,坚持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研究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县上的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研究组长,我在平时培养幼儿阅读能力上是先从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一是提供幼儿喜欢的阅读材料,幼儿图书的阅读主要是感官上的需要,必须有可爱的动物 ,吸引孩子眼光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与他们生活环境中相类似的内容,如《娃娃画报》等。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的图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对他们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探求意识,进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提供阅读材料的同时,我也考虑到针对能力差异的特点来投放不同的阅读资料,如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可提供一些具有具体意义和形象生动的单一画面、文字少的阅读资料;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一些画面复杂些、文字多的阅读资料。二是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们有了阅读的兴趣,也必须有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首先,在班中设立阅读角、图书架,在不断更新阅读的内容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带自己家中最喜欢的图书跟大家共同分享,当然还要保障充足的图书阅读时间,保证幼儿的兴趣得到满足。其次,我充分利用我们幼儿园已有的环境资源从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辅助以文字,图文并茂,以引导孩子们去喜欢阅读,读懂内容,帮助他们在文字和实物之间建立联系,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化,提高其阅读能力,同时也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园、爱家”教育。在阅读角中,我和孩子们一块儿给阅读角的不同位置取各种各样的名字,如“阅读小天地”、“快乐读吧”等等,并用文字标签来布置,而且为每一位小朋友都贴上他们相应的文字标签。并在照片旁都注上自己的姓名,通过让幼儿点名的方式,使他们依据照片来认读同班小朋友的名字,这样,便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巩固和强化了文字和实物之间的联系,认识掌握了很多抽象的语言符号,在阅读时就可凭记忆将认识的字对应起来,逐渐培养了幼儿阅读的能力。 再次,创设互动的阅读交流。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交往等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中,除了进行师生共读、师生交流外,同伴交流、合作阅读也能补充、完善和发展幼儿的阅读技能,令孩子们产生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我让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同阅读,互相讲述书中故事,这样能起着带动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通过以上的做法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
  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以来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儿童心理学,逐渐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从而作到因材施教。首先我从观念上摆脱孤立的识字方式,以阅读为主线。我们幼儿园在早读课上选用既有拼音又有教育意义且有学生喜欢的故事书---《故事王》作为教材。在对孩子进行早期阅读训练时,我不是孤立地教他们识字,而是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文,让孩子在优美的诗歌和故事教学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整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掌握字。 二是先读书后识字。一般的阅读训练程序是先识字后读书,而我在阅读训练时采用了先读书后识字的方法。我们的阅读丛书中包括诗歌和故事两方面的内容,诗歌明快活泼,故事短小精悍,有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情节。当幼儿还不认识文中所出现的文字时,先由教师阅读,为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诗歌和故事,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教师教幼儿以手指字,眼看字,耳朵听老师朗读,老师读一个字,幼儿指一个字,达到手、眼、耳的协调运做,跟随着教师直接进入阅读状态。几遍之后,幼儿手指字,眼看字,随老师一起读,教师怎么读,孩子跟着怎么读,这样就完成了字音和字形的联系。 三是综合运用手、眼、口、脑。 在阅读时我尽可能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使其同时运转,并在每个字上聚焦。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手指着这个字,眼看着这个字,嘴里念着这个字,脑子记着这个字。但是,开始的时候,幼儿往往完不成手、眼、耳的协调运做,经常乱指一气,这时我就和表现好的孩子一起来帮助其他幼儿完成有节奏的指字训练。我先握着幼儿的食指,一边读诗歌或故事,一边带领幼儿指字,反复进行,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指字速度和节奏,区分文字和标点符号,有标点符号的应该语气停顿,但是手不用去指标点符号,应该直接去找下一个字。在每行字末,提醒幼儿换到下一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幼儿“拐弯请注意”。四是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在对孩子实施早期阅读训练时,我顺应了孩子的天性。所有的孩子都爱玩,所以阅读活动一定要新鲜活泼,我就不断添加小游戏;活动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赞许,所以我就多多运用赏识教育。同时加强家园联系,让幼儿在家表现出阅读学到的内容 ,得到家长的赞许,激发学习的热情。五是把孩子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活动中自始至终让孩子参与。在整个教学的活动中,要引导孩子把学习变成自我实践的过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自己读、自己想。教师仅仅起到一个引导、指导、协调、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助手作用。
  三、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会幼儿阅读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前提。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由于大班幼儿已认识0-9的阿拉伯数字,因此,我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其次是创设和利用各种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条件,让幼儿将已获得的阅读经验运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如春天到了,带幼儿到园外欣赏春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将这些感受用图画故事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经验迁移的目的。在实践中,我认为作为"幼小衔接"重要内容的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从启蒙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循序渐进,只要教师增强训练意识,实事求是,讲究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幼儿的阅读兴趣 、方法和习惯便能得到训练,阅读能力肯定得以提高。
  作为一线的教师要经常做到给孩子以具体的指点,耐心的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引导孩子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着重培养和鼓励孩子从阅读中获取快乐的趣味。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新浪UC网络课堂之《成长教育》听课笔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