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恩莲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可以说,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把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中去。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融入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思维方式、言语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一种文化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进而更准确地运用这种语言。可以说,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把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中。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既需要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也需要了解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语言课堂训练,即使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目标语言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英语教育专家和研究者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也证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英语课堂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缺少目标语文化的传授。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但是,多年来英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语法、翻译、精读,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则大多被忽视了。虽然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仍然摆脱不了考试指挥棒的束缚,导致英语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这一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根本无暇顾及英语文化教育,各种考试铺天盖地,考试内容多半是对英语知识点掌握的考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内容,进而导致升入大学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目标语文化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以语法、词汇为中心的影响,加上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在语言形式上,而关于文化部分却很少涉及。结果是学生考试分数得到了提高,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却相对下降,“哑巴”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要想学好英语,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应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融入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把文化内容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1.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应该是本专业的博学者、目的语文化的通晓者。英语教师首先要学好本国文化知识,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是文化对比的基础和文化理解的基础。这有益于异国文化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对本国和异国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上,还体现在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上等。这样,英语教师才有“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才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感受其文化。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注重文化差异的比较
(1)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词汇的含义包括它的比喻意义、风格及感情色彩等。词汇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则毫无疑问地会在词汇上体现出来。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汇的深层含义,否则就会犯严重的语用错误。例如:在英语中,“Peasant”常指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知道了“Peasant”一词的文化内涵,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对我们称农民为“Peasant”感到难以理解了。再例如:动物词汇在不同语言中被赋予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龙”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属想象的事物,但两者对它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在汉文化中,“龙”被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指代“魔鬼”。在英汉语言中,“狗(Dog)”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有很大差异。“Dog”在英语中的大多数场合下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赖的人。西方人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如用“As faithful as a dog”来形容人的忠诚。但在汉语中,带“狗”的词语则明显具有贬义色彩,如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所以,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传授。
(2)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日常交际用语及行为也受其影响。中国人一见面自然会问对方“吃饭了没有”或“哪儿去”,在汉文化中,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的问候方式,类似于英美人的“Hello”或“Hi”。如果我们按汉语的方式招呼英美人“Have you eaten yet”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显然是不得体的。在日常交往的称谓上,中国人相互之间更习惯于称呼别人的头衔、职务,以示尊重,如张局长、李主任、赵工(工程师)……而在西方国家,这种称呼习惯却很少见,人们相互之间更习惯于直呼其名。在西方国家,人们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一般来说,与英美人初识时不宜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政治态度和宗教信仰等。
(3)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
人们进行交际时除了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得出的一项经典统计数据显示:7%的意义是被说出来的,38%的意义是由说话的方式表达的,55%的意义是由面部表情表达的。可见,非语言手段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眼神、手势、身势、身体动作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非语言行为也存在文化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是表示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孩子的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表达能力。
3.充分利用多种教辅手段
充分利用多种教辅手段来补充文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录像、电影、互联网、幻灯片、课件等,通过收听英文广播、英文歌曲,观看原版英语电影,浏览网络资料等形式,让学生领略地道的英美本土文化风情。
四、结论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根植于文化的积淀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放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注意文化的融入,从而在提高学生语言理解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晓玲.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英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英语与英语教学,2002,(12).
[2]许鲁之,马泽生.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山东英语教学,1999,(2).
[3]班文涛.文化教学与电影文本阐释[J].英语与英语教学, 2009,(5).
[4]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责编:赵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6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