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构建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丽兵 纪丽芳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笔者以为,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探究效率,必须以新课标所指明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依据。首先应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还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指导策略,构建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才能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出发,探索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的策略
要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师由“权威”向“非权威”、由“指导者”向“促进者”、由“导师”向“学友”、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由“挑战者”向“应战者”的角色转变。这种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现代教学论认为,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创造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有积极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确定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和辩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放开学生手脚,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和新奇。比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请学生说说:你是否赞成作者的“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的观点?通过探究课文,使学生对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各自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感知课文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探求新知的兴趣。
总之,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以此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营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主动参与,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出发,探索探究性学习中的策略
课堂是倡导和推进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和主阵地。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提供示范、基础和条件。为此,我们采用定点探究、随意探究、定向探究、情境探究、体验探究、激趣探究、迁移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定点探究:是指教师设定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就某个限制性必读材料进行自主阅读、自主设疑、自行思索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这是便于实践,且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种限制性阅读材料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某个阅读片段,因此文章的标题、中心句、重点语段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如教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即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进而生疑:为什么紫藤萝和瀑布两种不同景观可以直接联系起来,且中间没有任何标点?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最后学生通过阅读探究解疑:运用比喻手法,意在说明紫藤萝的生机勃勃,气势非凡。由于探究的问题比较关键,解决这些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虽为“定点”,实为总揽全篇,这种探究方式很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随意探究:是指教师事先没有设定切入点,没有选定范围,而是学生自由设疑,“遍地开花”,教师继之将其进行筛选、归类、整理,最后根据课文的需要逐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思维空间广阔、自由度大,问题是学生课前要做好充分预习,若不深思熟虑,则很难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一旦进行了筛选、归类,把握了问题的联系点,那么探寻问题的答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学生在课前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命”作标题?为什么开头要举三个例子?能不能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要举小飞蛾的例子?“从那一刻起”指什么时候?作者所揭示的人生感悟是什么?教师通过课堂即兴备课(也称第二次备课)来筛选、整理这些问题,因为问题源于学生,所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高涨。这种探究方式虽为“随意”,实际上仍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有一定的序列和操作要求。
3、定向探究:是指教师设定探究的方向,如人物、主旨、情节、写法等,然后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内容进行思考探究,以达到对问题的全面的、实质性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学《羚羊木雕》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我”这个人物形象。又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还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的启示,如提出相关的问题评论父亲:父亲怎样教我脱险?还可采取怎样的方法?为什么不这样做?相比之下,父亲的办法有何好处?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向探究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多角度的思考以期达到对问题的全方位的理解。
4、情境探究:是指师生依据有关情境,创设另一种相关情境,以期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科学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大胆的假设;课堂情境的创设也往往使处于“启而不发”困境的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师生共同创设如下情境:(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眼里的父母是怎样的?(2)面对这样的父母,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会有何感受?(3)其实,文中的“我”是有机会缓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我却错过了,假如换成你,你能利用哪些机会,怎样以你的“三寸不烂之舌”,扭转乾坤呢?通过一个个情境的创设及体验,学生对内容的探究就逐步深入。情境探究的关键是要求师生独具慧眼,不失时机地抓住情境滋生的附着点,大胆假设,乐于体验,勇于表达,探究的目的自然就能实现。
5、体验探究:是指针对某些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体验,感悟其中的深刻哲理,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体验探究就越来越凸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紫藤萝瀑布》、《理想》、《行道树》等文章时,教师如果不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探究深刻的句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则学生很难感悟到诸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含蓄隽永的语句的哲理,因此情境探究是其他几种探究方式的必要补充。
6、激趣探究: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进而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谁能说说你的好朋友都是些怎样的朋友?现在请你猜一猜作者李汉荣要访的又是怎样的朋友?这样的导入,不但切中课文的要害,又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学生探究的浓厚氛围立刻形成。
7、迁移探究:如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将其和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作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探究,借以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有比较才会有发现”,通过比较探究,一方面在探究中运用课内培养的探究方式,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将探究性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宽学生视野,放眼生活实践。这也是探究性学习最终目的和归宿。当然课外探究也可以课内阅读为对象,重点探究课内合作探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将它列为专题,限定探究时间,甚至还要写出探究专题报告。
当然一篇文章的阅读,绝不是凭以上某种探究方式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教师应引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文章的切入点,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脚手架”,通过“脚手架”的搭设,降低坡度,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寻找支点、搭设“脚手架”的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原则,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既然不能凭某种探究方式就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该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模式以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为理论基础,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核心,对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作了明确规定:以营造民主氛围为外驱力,以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为内驱力。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基础,以有价值问题为切入点,以合作探究为依托,以意义建构为目标,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三、以“评价方式的设计”为依据,转变评价观念,探索探究性学习评价的策略
要转变评价观念,应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首先,探究性学习注重过程,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即是否对所学知识有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其次,探究性学习注重参与,它是自主和合作的结合,因此参与既指参与实现个人的探究目标,也指参与合作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再次,探究性学习注重体验,学生在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体系。
在此认识基础上,教师应转变单一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传统评价观念,确立以探究能力、探究精神的培养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包括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探究性学习切入口的问题意识的强弱情况;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形成和发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的高低情况;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的丰富情况;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协作精神的优劣情况。这样,我们将会欣喜的发现探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探究性学习指导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过程并延伸至课外,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习惯、探究精神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