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静艳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目前,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情感丰富、有一定的意志和自控能力。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长发育带来的心理问题
小学五、六年级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加速期。成长不仅带给他们喜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许多烦恼。特别是性心理的发育日渐明显,由于性知识缺乏,使个别学生对异性有了好奇心理。比如对异性生理特征的好奇,对异性穿着的好奇等。由于小学生克制能力较差,因此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有时出现不正确的甚至出格的行为。比如一位高年级的男同学,趁邻居家人不在,潜入人家,将挂在晾衣绳上的女人内衣、内裤偷回家中,并连续几次这样做。后来家长找到老师帮助做思想工作,当老师与他交谈时,他坦白承认,说是好奇心理驱使他这样做的。这件事看起来是学生干坏事,但其根本原因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失调。
2 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
现在社会上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促使他们虽然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由于自我意识很强,性别差异、个性所致的排他思想等主观原因和社会上不良倾向、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因此而感到孤独、苦闷,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而烦恼。
3 教师施教方法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学校,由于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教育方法不当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良,使有的同学对老师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导致师生关系冷淡,进而对学校感到失望,心理上受到压抑,感到孤独,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考试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2 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品德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洞悉学生的心理奥秘。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3 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在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4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原则和方法,通过老师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以帮助疏导。老师通过和学生的交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挚友,要尊重信任学生。对做了错事的学生或有出格行为的学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应运用说服教育、正确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指导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而是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对学生施加影响,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应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条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形成最大的合力。要改变家长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指导家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作为肩负21世纪教育使命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智能、健全人格、情感丰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有用之人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符 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