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体验之旅 享受探究之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娟
摘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只能是相对的,这就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探索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有效引领。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走向生成型数学课堂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自主探究 有效引领 师生关系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索乃实现这个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等,然而这种自主探索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有效引领。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上水平毕竟有限,这种“自主”也只能是相对的,这就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尽量少一些硬性的规定,让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自主探索。下面结合两则教学案例谈粗浅体会。
一、体验,有利于张扬个性
案例一;出示面积相近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设问: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提出用重叠的办法来比较,马上就有不同的声音:一个凹进去,一个凸出来,也不好比!我紧接着追问: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我们刚刚学过什么知识?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计算两者的面积。可是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没学过啊?学生个个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之后他们纷纷向我要梯形的学具纸片,而且强调是“两个!”我抱歉地说:老师这儿的梯形纸片不是很多,每人只能发一个。难道一个就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积极性高涨起来,纷纷动手操作。
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踏上了愉快的思维之旅――有的与同桌合作拼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把梯形连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有的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等等,继而列出下列等式:
1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上底+下底)×高÷2;
2 梯形的面积=上边三角形的面积+下边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
3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十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一上底)×高÷2=2×上底×高÷2+(下底一上底)×高÷2=(2×上底+下底一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
教学中,我们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堂课下来顺顺畅畅,课堂上缺少体验的过程,学生失去鲜活的个性。究其原因,原来是教师“主”得太多,学生没有机会去交流与碰撞,只有机械、被动地接受。
本教学片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成果,闪耀着孩子们的智慧。这个经历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份体验对他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试想,我如果按规定给每个学生发两个同样的梯形纸片,那么学生有可能被牵制到封闭的思维轨道,思维就得不到发散,个性就得不到张扬。即使动手操作,那也是在教师控制下的走过场――他主探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二、体验,有利于自主探究
案例二:师:“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分别有哪些?”生:“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师:“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面积单位呢?”生1:“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问的进率是10。”生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生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是猜出来的!”(同学们都笑了)师:“猜得好!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仔细地观察着、思考着、讨论着……
生1:“面积单位用‘平方’,10的平方是100;体积单位用‘立方’,10的立方是1000。”生2:“棱长1米的立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可以换算成‘10分米’,所以体积1立方米就换算成(10×10×10)立方分米,就是1 000立方分米。”生3:“把老师板书中的“1米”看作一个长方体的高,‘1平方米’看作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求体积用底面积与高相乘,也就是‘10分米’与‘100平方分米’相采,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类,同样方法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顿时为上述新奇的想法欢呼起来。
本片段教师没有盲目地执行预设,而是对学生生成的猜想进行了有效开发,给学生创设了猜想、探索、验证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地进行“再创造”,用自己喜欢且易于理解的方式道出了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理解,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伴随着探究的成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获得了升华!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整齐划一的规定,避免千篇一律的强求,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自主的权利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是构建生成型数学课堂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走向生成型数学课堂的重要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平等愉悦的对话中,学生的自主性就能得到增强,主体地位就能得以确立。他们敢想、敢说,敢创造,张扬个性,放飞思想,从而生成出新的学习资源,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因此而变得美丽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4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