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民 何如山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设计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以语文学科为例,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让学生大胆地说:“我能学”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布置预习时,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一是基础型,要求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用其它方式解决,根据预习提示的要求,一边读一边画。二是提高型,要求在基础型的基础上预习课本“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批注,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到合作探究时完成。三是拓展型,除了完成前两种类型的所有内容外,还要找出与本篇课文相关的内容、背景材料、有关人物介绍或相关人文知识等,甚至做些批注,如批注词语之美、句子之美、段意归纳、修辞效果、表达作用等。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预习,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使每个学生在预习中各有所获。
二、让学生急切地说:“我想学”
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笔者有时会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让学生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观察所得。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选材水平、写景角度,只要是自己发现的,自己观察所得的,笔者都给予肯定,充分激发了他们爱好写作,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组织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学”
对语文知识的把握要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语文知识主要不应靠教师的讲解获得,而要靠学生自己通过感悟去获得。因此,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注重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在课内外自主读书,自主运用,即“课内得法,课外收益”。要使学生会学就必须坚持课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必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最亮点”、知识联系的“最佳点”。例如,笔者在教完《藤野先生》一文后,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掌握了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了从人物的言行体会其性格特点的方法。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笔者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朝花夕拾》中这样的写法可信手拈来,大家可以在课外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如《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范爱农》等。”学生课下通过自学,不仅熟悉了这些方法,也扩大了阅读量。
四、让学生自信地说:“我恒学”
评价是学生“恒学”的动力之一。对学生的评价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对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控。要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方法,使评价具有动力作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恒学”。因此,笔者在本学期初,给每位学生定下了动态发展目标,并让每个学生找一位学习竞争对手,时时对照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同时告诉他们老师会随时关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