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学习:不能遗忘在角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自荣

  〔关键词〕 自主学习;课堂结构;社会生活;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34―01
  
  近年来,随着课改实验的全面推进,不少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按照教师的既定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被推动。从信息来源来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一条“教参――教师――学生”狭窄的信息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采集的机会,又不能主动相互交流,尤其中下等学生在讲授法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常处于“陪坐”状态,就是优等生也只是跟着教师当配角。从评价的标准看,也是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作为衡量尺度,学生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只能以标准答案为主。因此,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很难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更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
  要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结构模式,应变单向为“双向”、“多向”的交流模式。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不仅有备课、采集交流信息的责任,还要给予学生采集交流信息、反馈独立思考后所形成观点的权利。教师不但要拓宽师生间、学生间教学信息流通的渠道,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自我改正的机会,而不是全部否定。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长期以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书本――课堂――习题(试题)”这种模式,大量的习题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学生在语文课中阅读课文缺乏感情,回答问题思路不开阔,写文章很少有生动的语言。语文教学改革,急需打开课堂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下,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有亲身体验的生活)联结点找出来,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悟每一篇经典课文的思想真谛与语言内在意蕴,从而提高语文素质的修养。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所说的多读作品,是让学生把课堂上总结的读书心得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从读书中提高语文素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而目前的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面偏小,读名著的更少,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题海战术上,没有时间看书看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把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当作额外负担,而应该有意识地列出一些必读书目,指导学生在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学之海中去领略名家的风采,学会收集、整理知识。当然,把时间留给学生读课外读物,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加以引导,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以一篇文章带动学生去读一本书。同时,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内外增讲一些学生喜欢的名篇时文,或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报道,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自学计划,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