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文通

  〔关键词〕 引辩;转换;设疑;对比;演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45―01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拓他们的思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教学过程简单化,而应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他们对要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进入角色,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发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引辩
  教学时,教师若注意利用学生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积极引发他们通过辩论来创设思维情境,往往能够起到把握实质、澄清事实的作用。如在“混合物、纯净物”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混合物到底是由多种元素混合而成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于是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要求他们为各自的论点提供依据。辩论结束,全部学生都认清了混合物的真正内涵。这场小辩论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了化学思维能力。
  
  ● 转换
  教学中,对于学生认为很枯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注意寻求方法架桥变换,使其成为学生感兴趣、易懂的问题,令此教学思维过程成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题目“12 g赤铁矿样品中含Fe2O39.6 g,求铁的质量分数”。初看题目,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但是若将题目转换为:(1)求Fe2O3中铁的质量分数;(2)9.6 g Fe2O3中含铁多少克?(3)12 g赤铁矿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会较自然地求出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使问题迎刃而解。
  
  ● 设疑
  教学时应该注意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疑”,使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和谐统一。要知道,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对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由文字表达式写出式子S+O2→SO2,P+O2→P2O5可以引发他们在化学方程式中发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两种情况,使学生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中。这样看来“化学方程式究竟能不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怎样才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就成为人人关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认识,学生既找到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也提高了化学思维能力。
  
  ● 对比
  教学时还应该注意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来创设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在辨析中积极思维,寻求方法,迅速使问题得到解决。比如,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在分析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归纳出它们有哪些异同。
  
  ● 演示
  教学中那些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若通过直观演示来创设思维情境,通常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情趣倍增,顺乎自然地发现关键所在,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如“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便能从体积变小的现象中分析出它的本质――分子之间有间隔,从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于在学习实践中碰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为解决问题的情境不尽相同,所以创设思维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我们所创设的思维情境必须与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理解教材,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其在教学中取得实际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