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走向写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莉玲
〔关键词〕 习作教学;阅读教学;仿
写;续写;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74―0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习作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在阅读教学中对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常规、最有效的习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由仿到创
由仿到创,自古以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仿效中蕴育着创造。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从李白的诗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脱胎而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瘐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推陈出新的。
叶老在谈到课文要细品读时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 ,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可见,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如,《穷人》一文中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非常多,形象、准确地刻画了桑娜的善良和她内心矛盾的细微变化。在学生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描写自己的一次经历,用心理活动准确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从中读到了他们独自在家时的恐惧、受到委屈时的无奈、关爱别人时的喜悦……这样,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就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由扩到充
课文是作者思想、情感和语言综合因素的智慧结晶。但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所观察到的事物远不止课文中所呈现的。这就为学生续写、扩写课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揣摩课文表达方式以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续写课文。如,学习了《尊敬普通人》一文后,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续写一段,写写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尊敬的普通人。学生这样写到: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以下所举,是我所尊敬的普通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即使生病、不高兴,也不拉长脸、唉声叹气,还坚持上课的老师;拄着拐棍,坚持涂刮小广告的老爷爷;孝敬老人、关爱孩子的妈妈……
由读到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营养品。读书是美妙的精神之旅,读书能启人心智、怡人性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读书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情感常常会随着文章的内容而起伏,或兴奋、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恨……如果我们将读书时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就是读后感。那么,怎样做到由读到感呢?
首先,要细读原文,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要写好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而产生的,没有对原文的细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读”字上下工夫,对原文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在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主要观点。如,有一位同学在读了《母亲的纯净水》一文后,是这样概括文章的主旨及主要观点的:由于她的虚荣心作怪,“纯净水”变了“味”,她母亲的话让她又重新认识到了“纯净水”的真正价值。针对这一观点,学生在写读后感时,最易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找准切入点。
其次,要多向思考,挖掘自己的感悟点。读同一篇文章,各人的感受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学会多向思考,寻到属于自己的感悟点,不能人云亦云。对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挖掘感悟点。如,《牛与鹅》这篇文章主要从牛与鹅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讽刺了“鹅”那种没有真本事而狐假虎威的人,赞扬了“牛”那种任劳任怨的平凡人。有的学生从“角度”出发寻找感悟点:我们看待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要被虚张声势的人吓倒。有的同学从“做人”上寻找感悟点: 我们要向“牛”那种人学习,做一个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平凡人,决不做“鹅”那种有点本事就欺负人的人。可见,从多种角度去挖掘感悟点,可以克服读后感中千篇一律的问题。
编辑:刘立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