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人文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宗胜国
以往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总是教师先教给学生计算法则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识记,然后通过大量习题,机械重复地训练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只重视计算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方法也是千篇一律,固定模式,这些做法现在已明显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枯燥的数学计算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要摒弃过去计算教学的老一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人文性的数学计算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爱全体学生,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对人文性计算教学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 计算教学人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而数学计算更会让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活泼愉悦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
现实生活是计算教学的源头,也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用所学知识回到实践中去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有所用。一般而言,课本上计算题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枯燥乏味,有时虽也搭配了一些主题图片,但大多都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刻地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在超市买了9.6元钱的物品,你们猜猜看,我会怎样付钱?
生:总价9.6元,只要付10元给营业员。
师:那么营业员该找我多少钱呢?
生:(通过计算)应该找回0.4元。
师:(巡视,看学生中对10-9.6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的,特别是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学生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在计算这道题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10-9.6=0.4,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
在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还原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商场购物情境,回到了生活原本,把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 计算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这就存在着在计算方法多样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我认为只要是对的教师都应积极鼓励,不应扼杀,因为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会有一种积极的、荣耀的情感,所以教师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不要硬性地灌输自己认为最优化的方法,应让学生在自己摸索、练习的过程中得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方法。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中,教师出示:23+31=?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结果是54。我再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发现有的学生是用20+3+31=54,有的学生是用23+30+1=54,有的是用20+30+3+1=54,还有的学生是通过硬算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口算正确,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加热爱学习。
三 计算教学人文化,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提升
我们在平时的计算教学和作业批改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层出不穷,有的是数字抄错了,有的是乘法算错了,有的是小数点点错了等很多一些极小的错误,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甚至是罚抄、罚站等方式,但效果微乎其微,同样的错误下次再犯,老师们对此苦不堪言。我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缺点,使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样错误。我在平时的计算教学和作业批改中,注重面批面改,每次批到错题我都会对学生说:“来,检查一下,这道题你哪里做错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有时学生也会说:“老师,我看不出错在哪里,让我重新算一遍吧?”说明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对计算题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对学生的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善于自我检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我还要求每个学生用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平时的计算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告诫自己,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教育和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进行积极的激励评价和合理引导。不仅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热爱计算,还能培养其坚强的计算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