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理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丽勇
【摘要】针对大学生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积极探索课堂互动教学。主要方法有:1.选择条理清楚,内容完整的部分,让学生到前面讲。2.联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3.课堂上,经常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教师;互动
在一些大学课堂上,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老师在前面认真讲课,而一些同学却在睡觉、吃东西、发信息或是聊天,也有随意进出的等等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学生不守纪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纪律性。但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和学生有关外,还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这可能就是大学生课堂上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互动教学。很多人可能认为:大学生,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学习上完全可以靠自己,所以大学老师上课,只要在课堂上满堂灌,即一味灌输知识就行了。许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教学学时设计上,内容多,时间紧凑,也没有留出足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时间。怎样才能改变以上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施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是互动教学?怎样实施互动教学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和协作,产生师生共鸣,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具体实施办法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具体进行。我根据《生理学》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以下互动策略。
1.选择条理清楚,内容完整的部分,让学生到前面讲
例如,心的泵血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等。
选好内容后,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看这部分内容,并告诉学生看完后找同学到前面给大家讲解,并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例如,参与讲解的同学作好记录,平时成绩加分等。这样学生就会精神高度集中地看书,少数人只看一遍,就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提示,将整个内容完整的叙述出来。时间有限,一般只叫两三名同学就可以了。经过三次的叙述之后,多数人都可以理解这部分内容了。之后,老师再完整地叙述一遍,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掌握了。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一位同学讲完后,不论讲解得是否完美,下面的同学都会情不自禁的响起热烈的掌声。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很好。
2.联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比如,讲解CO2对呼吸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第一点就是:CO2是呼吸的生理性刺激物,血液中维持一定浓度的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必要条件。一般常规都会认为CO2是会让人窒息的,怎么成了呼吸的刺激物了呢?学生们也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加深一下印象,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并夹带一些故事情节,效果更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刚刚学习临床医学五年毕业的那一年,那时我生活在农村。有一天,我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后院家的人急忙跑来,说自己家的孩子哭得憋气了,知道我是学医的,请我帮忙过去看看。我急忙跟着跑去,并问怎么哭成那样?来人说,女孩自己处了一个对象,遭到家人反对,孩子气的。很快到了邻居家,一看,女孩真的是正在哭,而且有时出现呼吸暂停。我赶紧采用了一个办法,结果呼吸很快缓解了。例子举完后,让同学们思考,我采取了什么办法呢?提示同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哭泣,使人体产生过度通气,体内CO2排出过多引起的。再让他们思考。有些人就会想到CO2的这点作用,忽然想起必须增加吸入气中CO2的浓度。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怎样才能增加吸入气中CO2的浓度呢?此时学生的讨论都很激烈,有人会想到像吸氧一样吸一些CO2。再问学生,怎样能吸到CO2?因为这章前面就讲过呼吸过程,所以就会有少数人想到,人呼出的气体主要是CO2,于是就提出用双手将口鼻捂住一会,让呼出的气体再重新吸回去,就增加了
吸入气中CO2的浓度,于是呼吸暂停缓解了。例子举完了,学生对这点作用也理解了,而且印象很深。因为贴近生活实际,大家也能积极地思考。
3.课堂上,经常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要讲到一个概念“呼吸”之前,问一下,什么是“呼吸”呢?其实这个概念就在书上非常明显,学生会很快一起回答出答案。一个简单的提问,却使学生通过眼、口、耳,三种感官接受了这个概念,同时也让他们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
总之,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互动,即指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教与学双方彼此的主动参与、协作、交流和促发。互动教学就是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