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经典导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裴晓能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近两年,自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我将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让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儿童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诵读经典,用圣人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让诵读经典与语文学习同行!
  现在大量的网络游戏、精彩的电视节目、丰富的课外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要让小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总是让人觉得很困难。特别是像《老子》《大学》《论语》《弟子规》等这些枯燥的经典读物,要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更是困难。如果老师强逼着让学生去背,只能适得其反;如果老师只是建议,不采取任何措施,那有可能只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陶行知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只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读物产生主动需要。要想让小学生喜欢阅读,自觉地阅读,最重要的是老师的“巧”导。
  一、一日背一句,激趣创氛围
  翦伯赞曾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读,不怕千万卷。”于是,我让学生从每日读一句论语开始,天天读,让“每日一句”成为放学、上学路上的主题曲;课间时,让“每日一句”成为游戏的韵律;课前时,让每日一句成为每节课的“前奏”(我校每节课之前有三分钟的预备时间)。这样, “句不离口”,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使整个班级形成了诵读经典的氛围。如果老师在教室里也能做到示范阅读,在语文课堂上还能适时地 “卖弄”论语中的句子,那就有更强大的磁力。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读着和他手里一样的书的时,心理上的暗示,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同时,他们也会不时地在同学、老师、家长面前卖弄自己的所学内容。这种共读的氛围,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催产素。
  二、一周一回顾,复习促巩固
  小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前人积累的大量文化科学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就会象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什么知识也学不到。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帮助巩固,以便让学生能记得牢记得久。
  小学生喜欢接收新事物,同时又没有长久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这就需要老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让学生长期保持对经典读物的热情。我校每周有两个半节(每节课20分钟)导读课,每周我就利用这两个半节课对学生一周内所背的经典读物进行复习巩固。比如开展“你读我评”“讲故事”“谈心得”“写体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在一次“你读我评”的活动中,一学生学着古人的样,手握折扇,脚迈外八字步,大摇大摆地边走边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刚一诵完,全班同学就开始了一场唇舌之战。在这场唇舌之战之中,不但复习了学生所学的内容,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这知识还能“入木三分”呢!
  三、一月一小结,评价加激励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难于坚持长期的阅读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而一月一小结评价恰恰能激励和调控学生,促使其不断地进步并在思想上能向自学转变。
  评价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需要其它手段辅助才能发挥其更大的功效。所以每月在评价的时候,我总会设定各种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激情。如比一比谁的背书方法好、谁背得韵味足、谁背得最多、谁背得最流利等等,同时将这些评价分高的同学姓名列入班级学习榜样表中,以先进带后进,以后进促先进,造成一种你追我赶之势。
  四、一学期一交流,感染加熏陶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自己都可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个能施展他们才能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以对他们所学的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肯定与鼓励。而读书交流则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它不但能巩固学生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能从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中补己所短,在互学互勉中共同进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陈景润读书有三回:一回见生,两回见熟,三回就成了朋友。而这种“一日一句”“一月一小结”“一学期一交流”的“三回”, 就能让论语这些经典读物成为孩子们最忠实的朋友,让这些经典读物的精髓在无声中潜入学生的心灵。
   (责任编辑刘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