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平面设计故事――初尝平面设计教学案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浙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高中版)第三章“媒体的采集与制作”中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以下称PS)学习部分,是PS学习的起始篇。学生初次接触PS软件,学习重心往往会定位在如何学好制作技巧,而忽略学以致用。操作技能提高了,但最终设计出来的作品却浮光掠影、肤浅平庸、单薄空泛,缺乏内在的意蕴与生命,缺乏思想内容与审美意义,像过眼云烟,很快被人淡忘。笔者在平面设计学习之初就向学生灌输作品寓意的重要性,让设计的眼光在生活、学习中挖掘出设计的灵感,运用视觉语言,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等信息传达给其他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PS软件的界面及其简单的操作,包括文件的基本操作、魔棒工具的使用、图层面板相关参数的设置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制作一幅平面作品,学会自主分析平面作品,掌握部分PS学习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平面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感受、亲历技术应用对表达所产生的神奇效力,使学生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中提升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技术来实现平面表达与交流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平面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语言导入:“我们习惯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心情,其实也可以用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从各个渠道收集和珍藏了许多的图片资料,通过图像处理软件PS对这些图片资料的处理,赋予图片新的寓意、新的灵魂,让图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心情。”
  2)欣赏和分析作品(图1),其他作品略。
  
  3)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和分析作品,体会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PS只是创作工具,如何将自己的创作意图用PS表达出来才是平面设计制作的最终目的。学会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创作思路。
  4)作品分析。
  师:每一幅平面作品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第一幅作品如果让你来命名的话,你会赋予它什么的名字呢?为什么?
  生:跨越,因为那个人是从画中跨越出来。
  师:外在的表现是跨越,延伸一下,他是从画里走出来,画是虚拟的世界,能否说明他从自己的个人内心世界走出来,是他个人内心成长的一个跨越?
  生:两者跨越的跨度可真不一样。
  师:每幅平面作品,它的背后都应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寓意,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
  5)学生欣赏其他作品。
  6)总结。平面设计的难点不在于技术上达不到,而在于创意。
  案例实现
  1)操作技巧掌握。通过作品欣赏中的一幅“人和自然”环保平面作品实例(图2)让学生掌握魔棒工具、移动工具及图层面板的使用。
  
  2)操作步骤。新建800*600像素的“人和自然”文件:文件/新建。打开“叶子”:文件/打开。设疑:能否更快速打开多张图片?演示:鼠标双击PS的灰色工作区域来完成打开“孩子”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PS的菜单命令操作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快速完成,提高PS操作速度。
  设疑:如何将“叶子”和“小孩”图片的正确内容移动到新建的文件中。演示:使用魔棒工具正常选取“叶子”外的白色区域,通过反选,完成“叶子”的选取,通过移动工具将“叶子”移动到新建的文件中。使用魔棒工具无法完成“小孩”区域的选取,因为“小孩”图片背景色彩不单一。
  设疑:如何将“小孩”图片正确的选取呢?演示:“魔棒工具”工具选项栏上的羽化值设置及添加、删除选区等的操作。设计意图:掌握“魔棒工具”“移动工具”使用,包括工具选项栏上参数的设置。
  设疑:“叶子”和“小孩”图片的自然融合、叠加效果如何实现呢?演示:将“叶子”图层移动到“小孩”图层上,将“叶子”图层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结果看到小孩脸部出现叶子的纹路。
  设疑:是什么原因造成和模仿的成品图不一样的呢?如何才能达到和作品一样的效果呢?演示:将“小孩”图层重新移动到“叶子”图层下方,将“小孩”图层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叶子”图层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正常”,作品完成。设计意图:掌握PS中图层的概念及图层相对应的一些简单操作。
  课堂练习基础题:初次接触PS的学生使用课内实例提供的图片,完成课内实例的效果。提高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新素材,进行模仿或创作合成图片。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以自己的姓名加作品名称(学生拟定)以PSD格式提交。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布置基础题和提高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平面制作练习。
  案例小结使用思维导图(图3)进行课后总结。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教师对知识理解过程的可视化,学生既能直观地看到概念,又能了解到教师的思维过程。
  
  
  课后反思
  
  让学生建立一个“超越技术”的基本理念。技术无疑是重要的,没有精湛的技术,再好的思想情感都无法表达出来,但是,现实情况正如一位辅导教师说的“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创意”。故这堂课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平面作品,去体会每幅作品的寓意,让学生的创作意识大大增强,善于从创意出发,深入思考,挖掘作品的内在意义。并让学生利用最基础的PS技术初次尝试设计一幅平面作品,通过给作品起名学会提炼主题,让平面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思维导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基础知识入手理清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这堂课采用思维导图来总结,是教师对知识理解过程的可视化,学生既能直观地看到概念,又能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
  课堂最后的评价,教师只将技术进行总结,其他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因为进行逐个作品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且教师的用语和视觉都有限,需要进行多种评价方式的探讨。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