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红梅
〔关键词〕数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学习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安祥的基调;教师和蔼的语音、鼓励的语言、尊重平等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课堂上,我经常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中如此表述会使学生感觉到轻松。
二、采用多层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建立自信
当学生的回答只有一部分对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步你做对了”“你真聪明”等。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可请他重述别人的答案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布置作业时可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起点不同;批改作业不打“×”,指出错误订正后仍评为“优”;单元检验时,对于做错的题目,允许重做类似题目,或比原测试题稍易的题目,当学生做对时,仍评为优等。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开辟了多元化评价实验,即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学会交流,享受激励带来的愉悦。例如,教学“简便运算” 86×99+86等于多少时,一位学生板演成:86×99+86=86×(100-1)+86=8600-86+
86=8514+86=8600。对于他的算法,我没有马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时,并不因为他和书上的运算方法不同而加以否定,而是合理评价他能认真审题,发现了解题中数据的特征,懂得把99转化为(100-1),运算结果正确。接着,学生们展开磋商。有位学生上台用彩笔在“+86”旁添上“×1”变成86×(99+1) =8600,使这位学生茅塞顿开。另一位学生还提示:在第二步中8600-86+86直接-86+86抵消就可以了。总之,学生们都拓宽了思路,都感觉信心十足。
三、采用分组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合作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共同分享的方式,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给了学生一次次体验合作、享受合作、学会合作的机会。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形成正确认识。 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后,学生就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都急着作答,仅靠在课堂上的个别提问,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倾诉的需要。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能满足每一位学生交流倾诉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分组利用假日时间调查哪些物体是用米作单位,哪些物体是用厘米作单位的,并分析原因,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分数,现在给大家提供几种材料,你能把它们分开并用分数来表示吗?”我拿出准备的材料:一盒粉笔,20支筷子,10张花纸,12支彩笔等分给各小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12支彩笔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3支,当用 3/12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12支彩笔看成了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支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1/4来表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团结合作的形式,能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协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并能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际间的关系,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在班集体中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稿件编号:100508001)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龙新小学,163000,电邮:13845900046@139.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