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标》中的“科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兴桥
对于“科学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小))、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初))以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物理》(高))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如果对三者之间“科学探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缺乏了解或知之甚少,那么对“科学探究”教学就非常不利。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从《科学》走向《物理》,从物理教学走向“科学探究”。下面,就从基础教育阶段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入手,对“科学探究”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
(一)课程设置的情况
本次新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是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具体体现。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小学到高中科学和物理课程的设置方案,如下表1所示。
物理是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只有深入了解《科学》(小)、《物理》(初)和《物理》(高)中“科学探究”螺旋渐进式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才能有效驾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二)科学探究的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文有五千字,“探究”一词就出现了4次,涉及“探究”内容的就有230多字,约占4.6%。《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文有三千八字左右,“探究”一词尽管只出现1次,但与“探究”有关的内容就有80余字,约占2%。另外,对于全文只有三万二千字的《科学》(小)来说,“探究”一词共出现137次,有关“探究”内容约占全文的26.88%;而对全文只有二万六千字的《物理》(初)来讲,“探究”一词竟出现172次,有关“探究”内容就约占全文的32.69%;而对有四万字的《物理》(高)来说,“探究”一词共出现110次,有关“探究”内容约占全文的10.75%.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对物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三)科学探究的比较
1.纵向比较。对《科学》(小)、《物理》(初)和《物理》(高)三课标中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作具体的比较,如下表2所示。
由上表2不难看出,一是它们都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并都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二是《科学》(小)明确提出“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而《物理》(初)给出的则是“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物理》(高)给出的是“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三是《科学》(小)从8个方面来描述“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的,而《物理》(初)和《物理》(高)则是从7个方面来阐述“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科学》(小)多一个“认识科学探究”环节。四是《科学》(小)不仅画出“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还提出具体的活动建议,而《物理》(初)则给出2个具体的“科学探究实例”。五是《科学》(小)的“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几个环节,在《物理》(初)和《物理》(高)中则分别称为“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这几个探究要素。与此同时,它们都提出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有关学生评价的建议,只是编排顺序不完全一样。另外,《科学》(小)不仅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和“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的问题,而且《科学》(小)在“附录”中还提出了“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以及具体的13个“案例”和18种活动形式。《物理》(高)在“附录”中还提出“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修”这两个问题。这对实施新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内容标准的比较。对《科学》(小)、《物理》(初)和《物理》(高)“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要素”或“环节”的有关要求进行系统比较,如下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物理》(初)和《物理》(高)对于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用7个“要素”和“基本要求”来描述,而《科学》(小)用8个“环节”和“具体内容标准”来描述,多一个“认识科学探究”环节和“活动建议”。另外,一从“提出问题”来看,《科学》(小)只要求能对周围事物提出一些简单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物理》(初)要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用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而《物理》(高)则要求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不仅要会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而且要认识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二是关于“猜想与假设”《科学》(小)只要求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假设性解释;《物理》(初)要求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而《物理》(高)则要求能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三是关于《物理》(初)和《物理》(高)中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以及“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要素,在《科学》(小)中则分为“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和“搜集整理信息”三个环节。四是在《科学》(小)中的“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环节,在《物理》(初)和《物理》(高)中被分成“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三个要素。
(四)教学建议的区别
《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所提出的“教学建议”是有明显区别的。《科学》(小)要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物理》(初)则强调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而《物理》(高)则提出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同时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营造让学生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各种机会。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不要按照教师预先设定来“按方抓药”。另外应重视学生对科学解释的评估,通过学生之间的公开讨论、评议是提高评估能力。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渐进性的,而不是突变性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活动,教学中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科学探究”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调节探究教学的开放程度和水平,不同阶段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水平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物理教师只有全面理解和把握相关《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内在联系、特点和具体要求,并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实现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