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4—0038—01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认真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学困生能否转化,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学生自身原因。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只是应付,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因此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不愿再努力。 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差,没有毅力,习惯于只学不练,对知识要点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动寻找作业致错原因,最终错上加错。 有些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数学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学习无劲头造成厌学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
2. 教师原因。(1)教学水平一般: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思想教育和方法上的創新。上课刻板无趣,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态度不端正: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指导。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3)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经常歧视、讽刺、漫骂、体罚学困生等。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致使学生讨厌老师,从而厌恶数学课。
3. 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表现自然能打上父母的烙印,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影响都很大。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采取高压手段,迫使子女明不为,暗行动;有的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对孩子进行教育,只得放任自流;还有极个别家长本身对子女做不到言传身教,具有偷盗、赌博、家庭暴力等多种不法、不良行为,对孩子起了反面教育。上述一方面或几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沦为学困生。
二、转化策略
1. 科学指导,形成习惯。教师要注重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1)预习习惯。学困生往往没有认真看书的习惯,甚至不会看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预习方法:熟读内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题,列出疑点,再做练习。要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2)听说习惯。教师必须教育学困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述说自己的想法,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发言。(3)作业习惯。教师要通过作业的信息反馈,了解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抓住知识理解的关键,适时点拨。
2. 帮助增强自信心。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曾经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会使学生耿耿于怀,心理状态必然处于低潮。为此,教师要采用积极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要通过劝导,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努力改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克服困难,努力“向成功进军”。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己。数学学困生大多缺乏自信心,上课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僵滞,把自己定位在“旁观者”。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这样一个位置,要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要相信数学学困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表现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三是引导学生正确补偿自己。可以通过“以勤补拙”做起,从“培养好习惯”做起,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判断、推理,逐步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学会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3. 改进教法,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1)提出合理适当的目标。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求不要过高,应结合其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能把桃子摘下来”。(2)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学困生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教法上要灵活多变。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此外,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3)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难以听懂教师过分深奥的教学语言,因此,教师的讲课语言应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4. 家校联系,携手共同转化学困生。家长勤来校,常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交换情况,教师勤家访、班主任与学困生常谈知心话,从而指出问题,亮其闪光点,使其消除心理障碍,促其改正缺点。另外,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聆听教师、行家专题演讲教育孩子的方法及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事项等等,都是转化学困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