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明确提出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构建和培养高中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现代高中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应具有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就是地理学科赋予人的最关键、最必要、属于核心地位的素养。高中地理新课标凝练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一)人地协调观——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案。
   (二)综合思维——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它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为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辨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是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最终形成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四)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与地理关系密切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为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二、构建和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构建与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要课内外相结合,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从而全方位、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课改新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向地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强调过程性学习,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上,集中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倡导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贴近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多元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到社会实践中去,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调查工业“三废”的排放与治理,考察当地土地的利用状况,参加乡土地理调查、气象观测、天象观测、地震测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获得乐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其地理素养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面对,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角色,积极融入核心素养培养才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才是个性化和多维度的课堂。而高中生只有掌握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才能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