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河套地区英语口译范式研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现代社会,英语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涉外语言种类之一,随之而来的各种英语翻译学变得炙手可热,其中口译更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英语口译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范式便是基于当下非常热门和前瞻性极强的生态翻译理论学角度研究。本文特别研究了河套地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的英语口译发展状况和范式研究,以期探究英语口译生态模式下的适应选择与未来生态发展路径。
关键词:生态翻译;河套地区;英语口译;范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076-02
引言:以生态理论为基础的生态翻译学是当代新兴起的一门综合学科,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論视角,全新的研究范式,全新的研究成果,它的深奥而又极具吸引力的巨大学科魅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一学科的研究当中,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而又标志性的重要成果也不断涌现,使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变得极具令人向往和期待。河套地区历史悠久,位置独特而重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英语口译学科在这里的生根发展,富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范式在这里变得十分典型,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认真思考。
一、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基础、内容及发展前景
生态翻译是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其发展基础是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与自然生态的类似特征、适应和选择的理论体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人才流动、思想意识等等方面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快速而密切,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了英语翻译学科,铺就了翻译研究的生态模式和思路,形成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角度和理论。在我国,古老的华夏文明富含着深奥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智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碰撞,英语口译学科也受其影响,在发展中迸发着传统文化与生态理论摩擦的火花,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价值。
未来,生态翻译学将在现有丰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入研究生态理性、关联序链等理论研究,深入进行应用拓展研究,进一步开展生态本体系统的精细化研究,开展广泛的国际化研究等诸多内容。
二、河套地区英语口译的发展现状
河套文化是古老的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亮眼的瑰宝,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河套地区与国际的快速接轨和交融也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口译在这一地区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岩画、农畜产品、经济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此类成果具有明显的草原与农耕文化地域特色。在2004年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众多高校师生对胡教授“适应”“选择”角度的生态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广泛研究,出现了不少研究论文。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实践研究,有效的将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三维”研究方法也在河套地区英语翻译中获得发展。
三、生态翻译的英语口译范式研究
1.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角度研究。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法。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由于汉语注重内涵意义的表达,而英语注重语言结构的整体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生态翻译学要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需要翻译人员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语言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例如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文化产生的网络流行词,并非是简单的英语直译字面含义,还需要进一步深层次挖掘,进行生态化翻译。如汉语“驴友”这一谐音词,指参加自助旅行、爬山、探险等户外形式活动的爱好者,翻译时不能直译为“donkey pals”导致歧义,所以译为“travelling companions”较为正式,指结伴出游的人,而“tour pal”则比较符合英文的口语表达,更加接地气,可以视语境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文化这一词的组合,意味着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底蕴,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体现语言的文化属性,突出其内涵,展现文化差异,“富二代”一词的翻译就明确体现这一方法,不能用“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rich”,而使用形象的“silver spoon kids”表达中国文化中富二代的地位和语言描述,缩小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含义区别,生态翻译理论作用显得淋漓尽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重点在文化交流交际层面,注重传递文化内涵,近几年的热词“洪荒之力”,汉语中表达是竭尽了所有的努力,用上了传统文化内涵,所以就要用“I’ve been utilizing prehistorical powers.”可以让国外友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理解得更加深刻,这就给交流沟通附带上了文化的标签和底蕴。
2.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河套地区英语口译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启示。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创立和发展,超越了传统和固化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逻辑理论,在继承和升华中将翻译研究拓展到了一个极其宽广的研究视野中,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对于河套地区的传统草原和农耕文化,能够起到更加完美贴切的展示作用和宣传效果,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血肉丰满地呈现在国外友人的面前。同时,也将国外的优秀文化资源以穿上“蒙古袍”的特殊方式传播到古老的文化地域,带来更加广阔的知识、文化和经济视野,让地域特色焕发现代光芒。
诚然,生态翻译学的实践中,还需要我们做到理论与英语口译的有机结合,这是一项全新课题。首先,对英语口译来说,要坚持英语口译的真实性和便于理解性,也要遵循严格的语言规则,所以这是极有力的工具和全新全面的口译挑战。生态翻译学对英语口译的积极影响是能够使英语口译更加准确和生动,甚至变得诙谐而不失偏颇,栩栩如生,负面影响则是加大了英语口译人员对河套地区特色文化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增加了口译难度,特别是思维逻辑的缜密和完整性。要真正做好生态翻译学理论与英语口译的有机结合,势必就要成为“河套人”,也就是说在具有地域生态特性的河套地区,要深入体会和学习河套地区的人文、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知识,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翻译环境,秉持口译的内容当地人能听懂,当地的语言国外也能理解的双向共通,严格遵循当地的特色和语言原则,不能任性自由发挥、脱离实际或者是夸大虚造,构建一个平衡、和谐、统一、共赢的生态翻译系统。
以生态翻译理论学为基础的英语口译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注意客观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就需要生态翻译学在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进行努力,只有强大的基础才能产生优秀的文化理论,在对现阶段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成果不断深入研究和延伸弘扬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重新找到新枝发芽开花的新路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究,对生态翻译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由来,河套地区的英语口译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对英语口译的生态学范式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角度进行了探讨和举例分析,总结归纳出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河套地区英语口译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启示,寻求分析解决口译人员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和需坚持的原则,对生态英语口译的持续性进行展望等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彩霞.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J].科技视界,2016,(26):182-182.
[2]王剑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5,(6):60-63.
[3]王静.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7,(5):107-108.
[4]于秀杰.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J].西部皮革,2016,38(12):219-2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