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中,小学生习惯按照固定思维与标准答案分析数学问题。虽然这种教学行为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教学意外,但是却会大大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削弱了小学数学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要留白、鼓励学生质疑、加强探究引导三个角度分析小学数学教师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要做出的努力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策略分析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让我国在世界竞争之中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保障条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会创新、敢创新,还能将自己的创意落到实处的创新型人才才是社会真正主要的人才。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是一张白纸,认为数学启蒙教育应该手把手地帮助小学生理解每一个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愿意发明创造探究学科知识,而且经常提出创新性见解,但是却经常被教师忽视或否定。久而久之,小学生也失去了想象与创新欲望,成了按照标准答案解答问题的“得分机器”。这种错误的教学行为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批判与抨击,因为“一刀切”教育所带来的“千人一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课改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主流,教师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才能真正促进数学课程的健康发展。
  一、 课堂教学要留白
  留白本身是美学艺术中的一个艺术手法,是指在画面中留出一定的空白,由观赏者按照自己的视觉体验进行填充设计的一种艺术行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便是借助这种艺术行为,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梳理知识结构,鼓励小学生自主解析数学问题,让小学生边学边思,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促使小学生把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为让小学生生成创新思维意识做好准备。
  就如在“因数和倍数”一课知识教学中,笔者为小学生们介绍了因数、倍数的数学概念,然后为小学生准备了一些数学问题,如12、3、4;3、5、15;4、5、20等数组中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是什么。在这个数学问题中,小学生需利用自己对因数与倍数概念的理解得出数学答案,多数小学生都能做出正确选择,如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等。借此,笔者进一步提出了问题: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由于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以因数与倍数知识解释数学问题的经验,所以他们可得出数学推测,比如因数比数字本身要小,但是倍数却比数字本身要大;因数与倍数必须要以两个数字为基础,一个单独的数字不构成因数与倍数知识,等等。
  二、 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具备质疑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小学生才能主动展开发明创造过程。宋朝的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试想一下,如果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管老师提出什么数学观点,小学生都认为是对的,那么他们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数学知识,很难展开数学创新。但是,如果小学生不认可教师所提出的数学结论,或者是有另外的解题方案,则会为了验证个人猜想的正误展开数学探究,形成数学创新思维。所以,鼓励学生质疑,便是小学数学教师提升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个有效手段。
  就如在“百分数(二)”一课教学中,小学生便需进一步学习增加百分之几与减少百分之几的具体含义,通过现实问题分析百分数知識的应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有部分小学生提出了质疑:每一个百分数都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么数学学科专门提出“百分数”这个数学概念是否是画蛇添足?小学生所提出的数学质疑实际上是从百分数的现实意义角度提出的,这个质疑问题证明小学生养成了从生活需求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笔者并未批评或责怪小学生打乱了数学教学顺序,而是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小学生分析了百分数对人们生活的积极意义。比如,在商场促销中,如果打折促销70%,便可让人们直接意识到商场物品价格减少了30%,但是如果以小数或分数表示,即0.7或7/10,那么则起不到这个作用。
  三、 加强探究引导
  探究引导是为了让小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与应用,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脉络而展开的一系列数学学习行为。对于创新一词,人们有不同的解释,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创新是指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经历的由未知到已知的思维过程。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突出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数学探究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就如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知识教学中,笔者引导小学生分析了同分母的加减法算理,然后让小学生们自主思考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公式,以探究丰富小学生的计算经验。在数学探究中,小学生会自主尝试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算法,还能根据分数的约分知识进行分数转换计算,整合了整数加减法与分数加减法,完善了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又如教学“小数的乘法”中第二课时——“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时,笔者不急于教授新课,而是先出示小数乘法的练习题,其中一题属于“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学生如同往常一样认真地计算着,突然遇到了“拦路虎”,教师不急于讲解,腾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不一会儿时间,大部分学生便明白了其中的奥秘,通过加强探究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优化我国国民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改革战略的重要方式。只有培养出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好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解放小学生的双手与思想,以数学探究、数学质疑等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小学生展开多元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31):46-47.
  [2]李建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8(27):43-44.
  作者简介:
  蔡和章,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前亭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9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