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历史课堂的语言技巧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历史在一般被认为是“副科”,很难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教师只能向45分钟要效率。所以,要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语言技巧,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关键词】历史课堂;语言技巧;善用幽默;巧妙过渡;以退为进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面广,覆盖量大,其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学好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以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对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上课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掌握大量信息,又使学科能力得到培养,成为了广大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言为心声”。语言的交流是人与人交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样,在课堂教学方面,语言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应该说,教师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地讲解,是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满腔热情地讲解,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和满腔热情的讲解之外,还需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特别是现在很多老师都感觉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特别强,接触的事物又很多,如果不提高语言技巧,势必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增加教学工作的难度。如果教师能以巧妙的“言”,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融洽的课堂气氛,再通过耐心细致的诱导、启发,达到“心声”上的沟通,定会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教学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为此,教师一定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技巧,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一、善用幽默,淡化“说教”
  教法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娴熟的专业基本功。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早已失去了意义。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若是能巧用幽默,往往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幽默是一个美学名词,它能使人们在愉快的欢笑声中得到美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可以提高语言的魅力,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有效地思考,增强语言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使用幽默这一语言技巧,往往可以破解知识的难点,淡化“说教”痕迹,使教学问题迎刃而解,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应该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幽默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悟,在看似不经意的教育中深思顿悟,在笑声中反省不足。当然,要用“好”用“巧”幽默,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这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抓住时机,捕捉身边的幽默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笑之余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
  比如:在讲到“抗美援朝的背景”时,我给学生举例:如果家门口失火必须要参与救火,否则肯定要殃及自家;在小区处遇到危险,不能喊救命,要喊“着火啦”,这样肯定会出来很多人帮你。简单、生动、明了,巧用幽默,书本上的道理就很轻松地说清楚了。
  幽默的语言应该是随机应变的。教师运用幽默艺术,可以减轻学生的听课负担,以诙谐而不嘲弄、善意而不讥讽的语言和表情,树立起学生的自尊、自信和勇气。幽默的语言艺术可以使师生心灵相容、互帮互助。教师若是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只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点到为止的幽默必能抛砖引玉,给学生以长久的教育。
  二、穿针引线,巧妙过渡
  一节成功的课并不是面面俱到,哪一个方面都讲得好,而是对教学整体优化得好。说到底,教学中的过渡,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东西,自然地联系到新的知识,使新知识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有效地将其与学生的固有知识联系起来,如此一来,前后知识的联系就会变得生动、鲜活。为何学生对小说、电视剧那么感兴趣?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前些红极一时的《甄嬛传》,情节复杂缜密,他们还能讲得头头是道,就是因为里面是故事,且故事间有内在联系,前后联接过渡得也非常紧密,所以看得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说到底,就是编剧善于“穿针引线”。
  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好书本上的“针”与“线”。立足课本信息,用好课本,这是最省事、有效的办法。仔细研究课本上的信息,会发现它们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实现自然过渡。
  举个例子,书上有一张“苏联第聂伯河上的大坝”的图片,如果教师好好利用这张图片,对于讲解苏联的历史可以省力不少。这个大坝,可以说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标杆,也是苏维埃政权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的象征。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考虑到大坝的战略重要性,苏军在开始撤退时,便炸毁了部分电站大坝。在这里,又自然地联系到了二战时期的知识,能从中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巨大成就,还能看到苏联人誓死抗击敌军的意志和决心。二战后期,德军在遭到惨败并开始撤退时,又破坏性地炸毁了大坝。这个大坝,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便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那么这个大坝在哪里呢?它今天已经不属于苏联了,只能说它属于乌克兰了,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苏联解体了。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图片资料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与过渡。
  老师要做的,就是穿针引线、巧妙过渡,打通各个分散知识之间的关节,这就如珍珠项链,珍珠固然重要,但是串珠子的线也非常重要,没有串起来的珍珠,是分散的、杂乱无章的,没什么美感可言,价值也大打折扣。我们要讲清楚的,是学生看不到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多时候,只要老师一点拨就行,教师点通了,学生会有一种举重若轻、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一来,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三、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很多教师为了表现自身的师道尊严,教学时往往非常严肃,可这样一来,学生会越来越反感这种枯燥的“满堂灌”式说教。现在的学生脑子活、思路广,不讲技巧的语言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巧施妙法,使课堂教学“别有洞天”。
  在一次历史课上,学生在做语文作业,我把他的本子收了起来,仔细看了他的作业,了解到他们最近在学《水浒传》主题的课文。正好我们也刚刚复习过宋朝的知识。我问他想不想要本子,我说想要可以,你回去把这篇课文中和我们历史知识有联系的地方,全都写下来,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查阅资料,准备一份发言稿,向同学们做一个文史结合的汇报。从来没做过这种研究报告,他当然不肯做,但是不这样做就拿不到本子,语文老师那里又不能交差,只好硬着头皮去做。
  没想到,他在汇报时侃侃而谈,见解独到,表现不俗,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我也及时表扬了他。少了一次狠批,多了一次“退让”,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成果。咄咄逼人的言辞,劈头盖脸的批评,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增加课堂教学工作难的度。
  上课时总是有学生开小差,反复提醒也不奏效。后来我就提醒自己不要急,得要“以退为进”,想办法引学生上钩。比如:有时上课时我会穿插讲一些小故事,故意趁个别同学开小差时讲出来,声音不大,得听的同学捧腹大笑,结果开小差的同学没听到,急得他们左右问讲的什么。这样做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别人都在认真听,自己好像错过了很多。再比如,讲到某个重要知识点时,我不会敲黑板,强调此处如何重要,等我讲完了,我告诉他们:刚才最后三分钟内的知识,每年中考必考。大家听进去了吗?他们面面相觑,开始拼命地想刚才老师讲了什么,后来便再走神了。
  “言为心声”,语言需要技巧,课堂教学的语言更需要技巧。枯燥生涩的语言往往会“吃力不讨好”,与其口干舌燥地灌输知识,不如因势利导,四两拨千斤。至于技巧的运用,还需要教师做個有心人,在日常工作中慢慢揣摩、积累。
  【参考文献】
  [1]李爱笃.审视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再省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9)
  [2]吴波.例谈历史教学的整体优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