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教育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就一直热衷于文化教育,延续至今,现在学校主流教育为文化教育,艺术、德育方面的教育却无人问津,上至教师,下至家长。对于学校来说,个人认为,学校不应该放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设,必须从强化德育意识、优化德育形式、实现家校互助、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热情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加强。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教育
   一、 引言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中学德育学科教育理论具有补充作用,有利于德育学科发展和完善。中学德育学科的总目标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此研究在提升教师工作能力的基底上推动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学德育教师面对课改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课改实践中的问题有积极意义。
  二、 互联网时代的提出背景
   (一) 积极顺应世界领域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尤其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相继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英国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先行者之一,其课改理念的核心是推动学生的精神发展、道德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本,教育改革理念着重强调要进行理性化教学;改变以往只注重受教育者共性的状况,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成长;重视德育,完善学生人格。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实践体验教程、体育项目学科、艺术科目的地位;改革课堂教学;注重衔接教育等。顺应世界潮流改革本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面对竞争、参与竞争的积极作为。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素质教育要求
  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学内容过度繁杂,知识量较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违背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教本位”思想严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愿意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理性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条件等。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关注人的成长性,注重学生的全面进步;提升学习者参与实践能力、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教学问题层出不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吻合。由此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 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为目标;以基本学情为基础,创新利用课程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积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让学习者主动去掌握学科理论,培育学习者的探究合作能力;一线教员应积极成为学科的开拓者和研究者,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使学习者在完成基本要求的条件下促成个性化成长。长久以来,我国的教材都是统一编写的,德育教师对课堂的安排设计主要是基于教材,新课改实施之前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即“教教材”,教学活动比较局限,且课程的实施方式不够灵活,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教授法,学习者对知识主动建构能力被削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优化教育的功能,使教育不断适应现代化,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此以后,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指导着实际教学过程,推动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求新求异意识,以人为本思想的优秀思政教师。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应新课改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的研究更新相对较慢,且对于德育学科教师的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
  四、 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德育学科在新课程实践中的成果举世瞩目,教师们创新教学不绝,领悟新课程精髓,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推行情景创设法,指引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师生双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均有提高。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许多新形勢、新情况、新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关于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对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进行批判性认识与思考,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提出后,在整个教育学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博弈与对话有四次。第一次对话与博弈影响范围较大,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提出后,王策三教授指出,我国的课程改革中“轻视知识”问题较为严重,必须主动纠偏。钟启泉教授则回应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教育要立足实践,追求理想,统一知识与价值,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这是关于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的解读,学术界掀起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对话,西南大学靳玉乐等教授明确课改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深圳大学高天明教授认为马克思的认识论根本不是新课程理论所讲的理论,而崔国富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第三次对话,王策三教授指出互联网时代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的反思,但是其操作复杂,矫枉过正,与学校教育规律相违背,实际操作难度系数大。对此,钟启泉教授的回应是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是历史的倒退,此次对话掀起了学术界第三次讨论高潮;第四次,郭华教授指出新课程落实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是广大师生对片面的所谓“互联网时代理念”纠偏,对此,陈尚达回应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求教学的自我否定精神。综上,互联网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的传播和被认可过程其实是充满了曲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雪梅,王春玲.初中班主任领导行为与班级气氛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
  [2]张建祥.对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8(25).
  [3]张守奎.利用网络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8(26).
  作者简介:
   杨巧霞,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6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