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与语文学习方法的把握上,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为例,介绍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意象,展开想象,还要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28-02
  要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就要从语文课堂教学做起。“语文”强调了学科的本位特点;“核心”强调了学习内容的特点,表明了在学习中要抓重点;“素养”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想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接,教师就要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笔者通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方法,以期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品味意象,获得审美体验
  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它是通过语言文字获得审美体验的思维过程,其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之情。课堂上,笔者从诗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在形容河边上的“水车”的时候,诗用了“破旧”“老”两个词:“破”字,给学生以破损、残缺的形象感;“旧”字给学生污浊、简陋的想象冲击;“破旧”表达出了喷发而出的悲伤之情。“把纤绳深深勒紧你的肩膊”中的“勒”字,让学生仿佛看到了纤夫的上身、肩膀上血红的印痕,感悟到了痛苦负重前行的民族形象,感受到了不屈顽强的民族精神。笔者引领学生,抓住每节诗的意象,引发学生无限联想,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过去的贫穷与落后,体验到改革开放初期祖国摆脱束缚、百废俱兴、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状态。
  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人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通过意象营造氛围,表达诗意,是我国诗歌从古到今的独有特点,所以从意象切入,理解诗歌,就成了学习把握我国诗歌的不二法门。在诗人舒婷的心中,祖国不再是大而空的抽象,而是饱经沧桑的过去、贫穷凋敝的现实与绯红黎明希望的交织体。诗人自己与诗中的意象互相融合,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学生可通过品味诗中的“破旧老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古莲的胚芽”“簇新的理想”“雪白的起跑线”……理解诗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的情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及其承载的思想感情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望,让学生主动去追求美好,以获得审美体验。
  二、反复朗读,建构语言素养
  语文学习是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类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对不同文体的阅读设置不同类型的交流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把阅读体验和探究结论表达出来,形成丰富多样的过程性学习结果。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中,笔者用“朗读”这根红绳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沉入诗中,感悟诗的情味,把握诗的旋律,体会诗的意境。一读,辨识“勒”与“挣”两个多音字在诗歌中的读音与意义,扫除文字障碍;二读,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旋律,把握诗歌内容;三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语言风格。通过朗读,学生沉浸于诗歌的语言中,感受到了第4节诗中的“迷惘”“深思”“沸腾”“富饶”“荣光”“自由”等词语表达出的情感。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运用语言的自觉性。學生有了语言运用的经验积累,必然能够更好地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使课堂学习成为交流语言实践活动经验的平台,给学生铺设了构建语言的路径。建构语言素养,就是要整合学习任务设计,重视课堂学习的真实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语感的途径不只有朗读,对语言的琢磨、复述、引用等都有助于语感的生成。
  三、展开想象,锤炼思维品质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歌的意境,让他们架起文字与诗人内心的桥梁,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等意象想象祖国的苦难败落的形象;通过“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等意象想象新生祖国的美好形象。学生在脑海中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五彩的画面,感受到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依、荣辱与共的情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一次次的想象中得到了切实的锤炼。把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融入语文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应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那么,怎样才能把思维训练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最常见的办法是设计思维活动,如开展课堂辩论、改写文本等活动。语文学习有思维的流动,课堂会飘散奇异的花香;语文课堂有思维的交锋,学生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四、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如果一课堂上,一幅幅苦难中国的图片、一张张新生祖国的照片充塞学生的眼睛,而学生的耳朵里满是播放了一遍又一遍的名家诵读音频,这会使图片、声音取代文字,使诗歌的教学离开语言文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效果将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教学中,诗歌凝练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塑造的形象不再独特,会固定化;诗歌的韵律美、节奏感更是无从体现。专家、名师的解读取代了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直接得到了“答案”。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学习过程。所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应牢牢记住,在课堂上主要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援疑质理,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合作探究,形成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展示交流,让他们确立自信,分享情感体验。
  当然教师也不能忽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不可否认,名家朗读的示范引领比教师的朗读技巧指导更直观,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学生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课堂探究资料,也能获得更大的展示交流平台……关键是教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是要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的,不应过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看图片、电影、电视剧等代替读文本。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学习的空间,一场新的课堂教学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都将是挑战。教师的语文教学要沉浸于文本,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不能过多关注图片而轻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不能只倾听名家朗诵,要明白不亲自诵读文章是不会有切身感受的。现代教育技术并不能改变语文学科教育的本质与功能,不能改变语文的基本规律和学科特点,只有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教师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深入领会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改革创新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桂华.理解并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J].语文学习,2018(1):12-17.
  [2]  傅嘉德.“互联网+”离语文教学还有多远[J].中学语文教学,2018(4):16-19.
  [3]  张一男.古诗文鉴赏者的穿越指南[N].中国教师报,2018-03-28(1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