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暗示,挣脱刻板印象的束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教学管理中发现的现象,原来教师对学生存在着刻板印象。本文分析了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提出对刻板印象的解决方法。建议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暗示运用到教学管理中,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管理。
[关键词]积极暗示;刻板印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59-03
一、现象提出
在从事教学和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学校的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师常常会抱怨所教班级的学生不好管理,而近一两年这种抱怨特别多。我向几位老师询问,学生如何不好管理呢?得到的答案是:学生过于懒散,不听话,过于吵闹,行动不听指挥等。教师在评价这些学生时,会把他们归为素质低的学生。
二、现象分析
(一)大背景的变化,即近两年招生制度的变化
过去,各个初中招生,是通过考试成绩录取的,因此,好的生源都会集中在当地一流的学校。现在初中是按照学区划分,不考虑成绩,就近上学,学校所录取的学生就会有“三六九等”。教师过去习惯教水平相当的学生,现在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教师一时很难适应。
(二)人们对于学生素质的评判标准很狭隘
前面提到的学生的水平、素质仅仅是指学生的成绩,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认为学习成绩好就代表一切都是优秀的。
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共同塑造的人的个性特点,它包括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所以学习成绩只是体现一个人学习某一学科的能力,不能代表所有的能力。
(三)惯性思维形成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使用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导致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在了解学生前,已经自动根据成绩把学生进行了分类,成绩好的学生素质好,成绩差的学生素质差。这种分类已经在教师脑中形成了条件反射,就像巴甫洛夫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原本没有关系的两个信号或者事情,在多次反复的连接后,就会自动建立联系。现在教师已经把学生的成绩和素质两个信号自动化连接,而且是无意识的自动连接。
这样的自动分类导致教师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的分类[1]。教师把成绩差的学生视为素质差的一类,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已形成刻板印象。
在了解学生初期,刻板印象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在了解事物时,如果缺少对于这类事物的信息,就会倾向于从刻板印象中获得信息。例如,生活中,我们认为东北人性格豪迈,很能喝酒,而南方人性格细腻,不太会喝酒。这种刻板印象导致我们初次与一个东北人吃饭时,会预先设想这个东北人的酒量一定不错,所以一开始便不断敬酒。其实,这个东北人的酒量并不好,导致两边尴尬的局面。刻板印象在生活中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刻板印象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在学校,也许教师对于学生的刻板印象并不被在意,觉得是普遍现象,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刻板印象会让教师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偏见,这种偏见就是学生成绩差,那么品性就会差,肯定不会遵守纪律,肯定不会尊重老师。可能会有教师不赞同,认为学生后来的表现和他们当初预期的是一样的,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总是破坏纪律,问题最多的也是这类学生。教师可能认为自己当初的判断是对的,并不是偏见。
(四)自我实现预言加深了刻板印象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橡树学校做了一个实验[2]。在实验前期,给每个班的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给每个班的教师一份测验成绩的名单,名单中列出了成绩位于前10名的学生。学期结束后,再次给每个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发现,原先列出的每个班前10名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在期末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位于班级的前列。
这看似一个正常的实验,其实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当初给每位老师的名单都是假的。也就是说,名单里所说的10名学生是随机挑出来的。他们的成绩并不是真的那么好,有的学生成绩甚至是比较差的。但是到了期末,这10名学生的成绩都有很大提高。
这个实验证实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存在。当教师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了解到有10名学生的成绩突出,教师就会对这10名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对待学生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实验发现,教师在对待“聪明”学生时,有很多细节表现出对他们的偏爱,教师会给这些学生更多赞许的眼神、微笑、鼓励等。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说话语气、眼神、姿势,与学生的接触都会不同。其实在这些细微行为上,已经无形地显露出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
这些区别对待正是因为刻板印象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记忆。例如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教师的语气更严厉,惩罚更重;而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教师的语气要相对温和,会更轻易地原谅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做好事情时,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不会在意,甚至会忽视;而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则认为学生更加优秀,会给更多的赞扬。
由此可见,刚开始学习差的学生后来变得各方面表现都不好,可能并不完全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可能是教师的刻板印象造成的。
(五)学生的消极应对模式
当学生努力了得不到鼓励和肯定,他们想要提高自己的决心会被磨灭,意志会消沉。而如果这个时期正赶上初中生进入叛逆期,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区别对待,会感到不满,而这些不满就会表现在行动上,如破坏纪律,跟老师唱反调,等等。因此学习上不努力,行为上不约束,导致教师对学生更加反感,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六)教师的教学压力大
教师自身方面,在目前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感到的压力也很大。学校需要看到的最直观的数据,那就是成绩,所以,教师为了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难免会将这种压力变成一种急切,对待学生缺乏耐心。所以,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改变。 三、解决办法和建议
如何改变现状,让教师们能够在教学管理中游刃有余?这里有一些方法和建议。
我们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就是目前的教育环境暂时是无法改变的,也不是我们个人能够改变的。这需要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还有学校自身意识的改变。所以,不能从大方面入手,我们就从教师自身入手。
(一)教師要学会自我的情绪调节
教师在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受到的压力很大,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处理好,会影响到工作、家庭。有一幅漫画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是公司的经理,有一天很生气,所以把气撒在员工身上。被无缘无故批评的员工也很生气,回到家看儿子不顺眼,把气撒在儿子身上。儿子感到很委屈,狠狠踢了猫一下,把气撒在猫身上。这样一个不良的情绪链,导致所有的人都不开心。所以教师要学会恰当地释放压力,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带给学生。情绪是会传染的,良好的情绪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二)积极心理暗示,调整教师心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要改变刻板印象不容易。心理学家研究了很多刻板印象的根源,但是对如何减少刻板印象研究却很少。不过可以尝试利用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
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提升生命的价值,也很重视挫折对生活的意义。积极的心理并不是说没有麻烦、没有烦恼,而是把关注点放在生活中美好阳光的一面。刻板印象和偏见都是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和消极的态度,所以,在教学管理中要尝试着从积极的一面去对待学生。
做心理调节,常常运用心理暗示的原理。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们可以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改变对学生的态度,从而改变整个班级的状态。积极暗示有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语言和积极的行为。
1.积极的情绪就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开心、喜悦等,而消极的情绪就是伤心、生气等。
情绪会因为所遇到的事情而改变,而事情也往往会因为情绪而改变。心情低落时,可利用转移、分散等方法调节,让心情恢复到常态。心理研究发现,当调动脸部肌肉,展现笑容时,人的心情也会跟着愉悦起来。如前面所说,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将积极的情绪带入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在走进班级之前,调整好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美好的期望去面对学生。
2.积极的语言是指平时说话要多使用肯定句,减少使用否定句;评价词要多使用褒义词、积极词,减少使用贬义词、消极词。
例如,在教育学生时,“下次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这一句话里有否定词“不要”、消极词“错误”。虽然这句话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今后能够做好,但是这句话过于消极,听这句话的学生感受到的也是消极,不能感到老师对他的良好期望,觉得老师肯定认为他下次还是做不好,肯定还会出错。如果把这句话的表达改变一下,就会有所不同。“下次要学会做好它!”这句话里没有否定词,有积极的词“好”。学生能够感受到这句话中老师对他的肯定,也能增加他的信心。
3.积极的行为会随着积极的情绪和语言而出现。
眼神的交流、微笑、肯定的手势等,这些都是积极的行为,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来展示。课后,多给学生时间解释。同时,教师也能不断了解到学生的不同面,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自身优势。
学生需要教师的肯定,教师也需要学生的肯定。当学生认同老师时,对于老师所说的话、吩咐的事情都会认同,都会很好地完成。班级的管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上对下的关系,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所以,要逐步消除刻板印象,维系好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班级就能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参考文献
[1]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Roger R.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淮安,22300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