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两面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笃笃笃”,一阵敲门声传来。
“请进。”我回应道。孔孟学堂刚下课,几位一贯活跃的学生鱼贯而来,想必余兴未尽,又要与我“当仁不让于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了,欢迎欢迎。
一学生率先开口:“论语说‘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们是来向您“每事问”的。请问老师,您说孔子是伟大教育家,最拿手的教育教学法,是他发明的启发式。我们从网上查到一位西方大教育家,教学也是启发式,他叫苏格拉底。我们想知道,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差别在哪里?”
“呵呵,你这位立志做教育家、将来报考教育专业的大学子(我看过他的报考志愿书),看来是要从中西方两位顶级教育家那里吸取营养了。上个世纪中国作家林语堂,作品在东西方影响都很大,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写的一副对联豪情满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先说说你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吧。”
“苏格拉底是欧洲古希腊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呢?”
“中国教育家、思想家。”
“两人生活的年代?”
“都在公元前,孔子在先,苏格拉底在后,相隔百来年。”
“他们见过面吗?”
“没有。可是老师,我们纳闷,为什么未谋面未通信,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启发式教育?”
好有趣的话题,我告诉他们:德国一位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孔子、苏格拉底生活的那个时代(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之间),称作“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好比一双神奇的手,一下子打开人类文明的百宝箱,人们惊异地发现:哇,思想繁荣、智慧‘爆棚’,文化成就璀璨,人类许多重要的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源,奠基,辐射直到今天。许多大师诞生在这个时期:中国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古印度释迦牟尼……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东西方各自原创的思想文化,惊人的相似相通,甚至如出一辙,它们是全人类文明的“水源地”。讲完“轴心时代”,回到刚才的问题:“诸位同学,你们为什么对苏格拉底如此感兴趣?”
七嘴八舌,他们开腔,大意如下:网上资料显示,苏格拉底很会启发人,他教学生不是“独角戏”“满堂灌”,不是高高在上、指点江山,而是放低姿态,自称“我无知”,然后虚心发问求“解惑”。比如集市上一群人聆听一人演讲,演讲者大声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吗?紧接着宣告:真正的勇敢就是坚守阵地,即使战死也决不放弃。苏格拉底挤上前亲和地问道:“我想知道,假如放弃这个阵地有利于整个战争的局势呢?你还要坚守吗?”那人语塞。这和《论语·述而》里讲的道理一脉相承——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显然子路是毛遂自荐:如果您带领三军,选谁做您的助手啊?孔子回答:赤手空拳,只凭蛮力气死打硬拼,我不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合适的人选必须是遇事知利害,运用智慧把事情做成功的人。)瞧,孔子和苏格拉底,主导观点何其一致!
另一个学生举例,罗马集市上有人宣讲,诚实是美德,偷盗是犯罪,撒谎是羞耻。苏格拉底以反问的方式“请教”:如果敌人派出侦探到处访查:抵抗部队的军火藏在哪里,伤员藏在哪里,你明明心里知道,你会诚实地告诉他们吗?你的朋友寻短见,你把他准备用于自杀的工具偷走藏匿起来,这算犯罪吗?有人垂危,你会实话实说:你来日无多,很快就要一命呜呼了。请问,掐断病危的人最后一线希望,“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恰当之举吗?对方无言以对。
借此我顺势点拨:苏格拉底善用“反问法”,促使对方发现自己的思维死角、认知盲区、逻辑上的谬误,从而激活了反思能力,随后脑洞大开,柳暗花明。这种激发学生“先疑而后思”的方法,不正是被中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一语言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们点头称是。
座中一位学生,忽然扬起头:“嘿嘿,难怪苏格拉底自称他的教学方法是‘产婆术’——肯定与苏格拉底的父母有关——他的父亲是雕刻石碑石像的工匠,用锤子凿子敲击石头,然后从石头的表面收获自己想要的图案,可是苏格拉底偏偏用母亲的职业来给自己定位,小时候他帮母亲拎着医药箱跑前跑后,母亲是一位乡间的接生婆。苏格拉底挺会举一反三:‘孩子’是你们自己生的,我只是你们的‘助产士’!”
孔子的教育艺术呢?这些学生都学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打造学生们“愤”和“悱”的情境,火候不到不去启和发,追求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地自主地举一隅以三隅反)。我提议:你们找找孔子举一反三的例证好吗?
如同春蚕吞桑,响起一阵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一学生抢着说,“譬如论语上只有一句:子曰‘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不是植物学家,他不可能是教学生了解松柏这类植物的生长规律,最大的可能是他以松柏喻人,让弟子们联想、反思做人的道理。”这位学生很兴奋自己的发现。
另一个学生也发现了“新大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显然孔子是借自然景观,由此及彼、由‘川’及‘人’,引导弟子对人生对世事进行推理、联想与思考。”
我反问:苏格拉底以逆时针式的“反问”谈话法闻名,孔子呢?他只用单一的顺时针的举一反三的方法启发学生吗?
一学生翻开《论语》,指着第一页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这正是以反问法开启弟子的思考。又一学生举例:弟子向孔子请教:“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反问: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再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些不都是反问方法的名段名例吗?学生们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我归纳了以上发言,提示他们“启发式”是总称。孔子引导弟子“举一反三”,是顺势推理、发散型的“求同”思维;苏格拉底逆势诘问激发反思,是“求异”思维,他俩都是“启发大师”。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日常生活里,包括你们自己,无不是既用顺向的举一反三,以此知彼,以近知远,也用逆向思维的反问去伪存真,溯本求源,世界上没有谁单纯用一种方法,好比人有左右手,常态是或交替使用,或两手合用,思维空间不存在“独臂英雄”。
“噢,我们明白了,但老师,他们两位大师到底谁更高一筹?”
“呀,你们‘每事问’追问得好紧呐,这是在对我启发到底呢!不过,何必一定要把孔子、苏格拉底分出个谁高谁低呢?国人大多习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我建议不妨来点‘合二而一’。我在书房的案头上,摆放了一只精美的瓷器盘做饰物,盘底绘有八卦阴阳鱼,你们能分辨出:同一个圆里首尾相交的两条‘阴阳鱼’谁大谁小吗?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人类教育峰巅永不凋谢的并蒂莲,是领跑人类教育科学的并列冠军,何必要分出谁第一谁第二呢?”
“老师,请概括一下观点,做个最后陈述。”
“好哦,我是一个‘两面派’,孔子苏子我都爱。本次讨论暂告结束,下次继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喜欢你们动脑思考,各位真是‘后生可畏’!”
学生们立即接茬:“焉知后之来者不如今……”
铃声响起,课间休息结束,我们一起走向教室。
责任编辑 黄佳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5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