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116—0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实践证明,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视听结合、可静可动、操作方便等优势,激活了教材,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现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通常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缩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旋转与平移”一课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旋转平移现象:如电梯、电扇、开窗户、拉抽屉、陀螺、风车等运动现象,通过Flash动画播放。实践证明,把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现象作为学习素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变革教学方式
数学作为一门计算、推理性很强的学科,仅仅凭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是完全不够的,还有很多知识的外延等待着学生去探索、学习、体味。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学生无法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搜集到了各种生活中的比例尺,让学生真正走进比例尺的世界,感知数学的无处不在和价值所在,进而激发学生利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以入微。”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能将知识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就可形成几何概念的表象,并促使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概括和综合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重点要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但解决问题时圆锥的绘画就成了这节课繁重的任务。按照传统的教法,一节课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将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的几何图形用学科工具画出来,或在课前运用手机APP的扫描工具将相关的圆锥图形图,扫描裁剪后,利用“一键投影”或“希沃授课助手”等投影技术,将图投放到白板上,然后利用大量的时间来探究和巩固其重点内容。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有效地节省了画图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是新课改提倡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任务之一。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形象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比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运用甘肃教学通平台上课。为了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伊始先播放主题动画,创设他们熟悉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找找布置教室所用的彩旗、小花、灯笼等物体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引导他们动眼观察、動口表达,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接着,分别展示彩旗、小花和灯笼的图片,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说一说颜色的排列规律,指导他们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规律的意义。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逐层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再次播放动画,让学生发现不仅队伍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动作和声音也是有规律的。规律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深奥、抽象的,为了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设计有规律的颜色,让他们给花朵涂色。实践证明: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活动,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