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从词句的理解上升到对文本内容、主旨情感的体会、表达,这促使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产生新思考。
  一、关注课堂教学载体——教学文本
  文言文具有强烈个性,它是前人语言习惯的表达,与今天的语言表达差异较大,我们也没有使用它的合适语境,学习它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
  中国悠久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使用文言文,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承载其中,先贤大家圣思明理蕴蓄其间。学好文言文,才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承继传统文化。
  我们更不能忽视文言文的突出优点——言简意赅。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一个单音节便能表达一个意思。同样的内容,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简洁;同样的字数,古代汉语表达的内容会比现代汉语丰富。虽然古代汉语不再是我们的通用语言,但言简意丰的优点仍值得我们学习。
  高中学生通过优秀的古代汉语作品可以学习语言的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先贤的思想精华。比如《庖丁解牛》,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行文生动,思想深刻。寥寥三百余字道破 “做人做事掌握规律,顺其自然” 的道理,让人豁然了悟;更让我们看到道家处世的通透,看到先秦君臣“察纳雅言,咨诹善道”的风气;还学习了用诙谐语言讲道理的技巧。
  再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通篇不过六百余字,同样短小精悍。借骈韵描绘盘谷环境之胜,又假李愿之口刻画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谄媚的官迷三类人,委婉地倾吐作者求官未遂的不平之鸣。语言上,它灵活多变,恣肆挥洒;行文上,它构思精妙,表达婉曲;情感上,它一唱三叹,回味无穷。通过此文,我们了解了封建士大夫身上普遍存在的“进退出处”的矛盾,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探究儒家的用世思想,以及影响中国士子的其他思想。
  古代文学作品异彩纷呈,值得好好学习。江苏省高中语文课本特地编制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史记》等,也是希望优秀的古代汉语作品受到重视,这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的。
  二、关注课堂教学——方法
  下面以《送李愿归盘谷序》《庖丁解年》为例谈谈文言文的课堂教学。
  1.注重古文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可以减少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达方面的隔阂,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提高感受力和鉴赏力,从而理解文本蕴蓄的情感。在分析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于表层,诵读可以让学生更熟悉文本,加深理解。
  诵读,既让学生更熟悉文本,也让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比如《李愿》第一节交待“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在诵读了第三节“穷居而野处……惟适之安”一段后,相信学生对盘谷清幽的环境之美会有更深的体会。上课伊始可以先请学生诵读课文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然后提问:“从中大家可以看出韩愈对李愿归盘谷持何种态度?”在读出盘谷之美后,学生想要理解韩愈对李愿回到盘谷的羡慕之情就顺理成章了。
  在文本解讀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诵读。描写处读,读出盘谷环境之美,读出三类人表现之异;骈韵处读,读出音律之美、节奏之感。诵读形式不拘一格,时而齐读,时而领读,时而默读……
  《庖丁解牛》首段“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句式整齐,四字一顿,读来很有节奏感;“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同样四字句,又以相同的韵脚结句,节奏鲜明。通过反复诵读,确如文中所述“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我们会发现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手、肩、足、膝的动作描写处语速会越来越快,从读中感受到庖丁解牛动作的娴熟、流畅,技艺高超。
  2.注重内容理解——文以载道,意在言外
  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被字词羁绊住,仅停留于字词理解,一些文言课堂也成了解决字词的阵地。
  文言文,不仅有言,也应有文;不仅要解决字词,也要解决内容。从高考试卷命题设置的改变——在文言文部分最后命置一道有关文意理解的主观题,我们也能感受到越来越注重对“文”部分的考查。毕竟,《庖丁解牛》目的不在介绍“解牛”之技,韩愈志不在送别李愿,庄子借“解牛”传养生之道,韩愈托“送别”表憎恨官场丑恶之情。
  学习《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读顺文章后,可以试着缩写课文,最后凝练为一段文字:“友人李愿欲归盘谷,吾送之,愿之言曰:‘得意之人,其势可谓( )矣;归隐之人,其居可谓( )矣;奔走伺候之人,其行可谓( )矣。’吾闻其言,为之言,冀希从之。”这段文字即全文概要,而括号空处请学生补出适当的词,并从文中找出选用此字的依据。看似简单的填空,学生既要熟悉并挖掘文本,又要调动自己的储备,寻找到合适的词来填充,如此还能不理解文章?
  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同样通过挖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三类人物的基本理解:“得意之人,吾( )求而不( )也;归隐之人,吾( )行而不( )也;奔走伺候之人,吾( )为而不( )也。”学生想要填好这六空,就必须深入地理解文本,而且变枯燥的学习为生动的益智填字游戏,学生对此文的印象必定深刻。
  3.挖掘思想情感——言为心声,语为人镜
  我们也可以在学生预习完文本后解决一个问题:韩愈如此羡慕李愿归隐盘谷,为什么仕途不顺的他不随李愿一同归隐,徜徉山水呢?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过程。
  “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作者因有所感,方有所出,要理解韩愈创作《送李愿归盘谷序》表达的情感,必须知人论世,了解韩愈的经历。调动之前已学过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进学解》,唤起学生对韩愈的记忆。看到《左迁》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还不明白韩愈一心只为君主、为朝廷?他诗学杜甫,思同老杜“致君尧舜上”。《进学解》虽则借向学生训话发了一通牢骚,却看到他“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一番作为,直叹“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可见,韩愈是一个坚定的、忠实的儒家思想的拥护者,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决定了韩愈不会走向归隐一途。其实,从他名字上也能看出韩愈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愈,进也。
  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拥趸,韩愈到京城求仕,不是为了“衣食足”,而是为了实现救世的志愿。到京城后虽求官未遂,心情郁闷,但他只会抒不遇之叹,表达对官场黑暗的憎恨、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不会真正离开。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此篇韩夫子情深而言曲。他对朝廷一片深情挚意,我们要真正理解他歆羡李愿归盘谷,却又最终留在京师的矛盾,就要深微其情。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会沉下心来将矛盾理清,将文章读透,再不会错误地理解成韩夫子的牢骚之语、羡慕之情,而是看到了一个即使“穷”亦“兼济天下”的伟岸身姿。
  教学方法虽不同,但殊途同归,旨在请中学生重视文言文“文”部分内容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226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