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基 以“合”为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经典名著节选的文章,而且随着新课标的修订与颁布,高中语文逐步推进整本书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语文课程的名著阅读教学由于是节选,故存在简单化、碎片化问题,教师应依据学情,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推进名著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學;名著阅读;阅读策略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高考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整本书的阅读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虽然大家都执教过名著中的单篇教学,但是扩大到整部名著的阅读教学,不少教师还是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且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教学亟需改善。
笔者拟以《边城》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教学。
一、以“和”为基,推进师生教学适应
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与学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而且还会一直延续下去。针对名著阅读教学,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惑。矛盾既然客观存在,就需要加以妥善地解决。俗语云:“解铃还须系铃人。”教与学的矛盾自然需要它们各自的主体去解决。
笔者以为,“和”是解决此等矛盾的有效策略。早在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就在《国语》中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他平他”强调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这就是“和”的实质。对于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而言,他们就是相异而相关的。只有协调并进了,他们才会实现齐头并进的目标。以《边城》的阅读教学为例,作为教学的先行者和名著的先行阅读者,教师自然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略。如果将这些方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很快就会发现学生并不领情,他们还是比较愿意沿用自己惯用的阅读方法。例如,对《边城》整部小说的阅读,笔者愿意从与其关联的各种环境入手,与小说有关的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和自然景物等等,都可以作为小说阅读的切入点。但是,学生还是习惯运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本方法。在这种境况下,教师就不能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学生。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状况。此时,聪慧的教师会牢记“和”这一口诀,主动融入学生,先让学生自行交流阅读方略,然后再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做法。教师无需特别强调,只是让学生自行品味这两种方略的异同和优劣。其实,阅读小说,每一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考虑。只要这种思考和做法有效,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强行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做法,因为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学生有学生的做法,教师有教师的做法。学生愿意接受教师做法的,就让他去改变,教师只需要提供适时的帮助即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做法的,就让他沿用自己的读法继续下去,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对其进行鼓励。
实际上,教师的这种做法就是在遵奉一条基本法则——和而不同。这样操作的结果自然就是教与学的相互适应得以推进。
二、以“合”为标,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对象以及学习方略等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笔者认为要以“合”为标,助力学生的可持续有效学习。
上文所述的“和”,绝不是教师一味地顺应学生的发展。允许不同是教学活动得以深入推进的前提,但是当不同的做法陷入困境乃至绝境之时,教师就必须及时地站出来,施以援手,带领学生走向光明。例如,对于《边城》小说情节的梳理,学生很容易发现它的一条主线——翠翠与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悲剧。但是,这部小说的创作主旨如果就简单地展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及悲剧,那就显得相当肤浅了。如果拘囿于这条线索,学生自然也就难以把握小说创作的真实内蕴,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对创作主旨的把握就会百思不得其解。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提醒学生适时转向,尝试思考一下与小说关联的环境要素。此时,教师可以呈现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1931年的中国湘西小城。那时的中国动荡不安,都市里的人们在人性方面渐渐迷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品析作者营设的一个特殊环境——近乎世外桃源式的湘西小城。经过这样的出乎文本之外、又回归文本之内的思维转换之后,学生渐渐明白了小说创作的目的——引导人们皈依自然之本性。
阅读鉴赏到此,教师与学生在小说鉴赏方面达到了“合”的地步。学生从航向的偏离与迷茫之中,找到了全新的方向。教师在学生迷惘之时,适时引领学生走向光明。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教、学波动之后,学生在阅读素养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会明白阅读小说,不仅仅要理顺情节,还需要借助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学生会知道阅读小说不仅需要纯文本的阅读,还需要出乎文本之外,探求创作主体方面的相关知识——创作背景、作家意趣等等。
三、以“成”为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说教学的成功是以学生的成功为标志的。时至今日,这种观念理应得以改变。笔者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不能仅有学生一方的成功,教师在背后默默付出总结之后,自身教学的能力也得到持续提升。
教师的教学永远处于发展之中,每一次教学,都会给教师留下一定的痕迹,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用心的教师都会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就以《边城》的阅读教学为例,当笔者将“任何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一自以为适用性强的论断,用于解读这部小说之时,竟然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空白。在这个小城里,似乎感觉不到强大的统治阶级,也感觉不到人们的被统治。翠翠的爷爷几十年来自觉地摆渡,而且免费。他死后,杨马兵自觉地接过这个任务,还帮他抚养翠翠。文中的顺顺是当地的船总,有身份、有地位,但是他为人和气大方,能救人之急,还不计前嫌地帮助翠翠料理爷爷的后事。原来,作者在这里颂扬的是淡化阶级意识的“美”与“爱”,他想借助这部小说重构自己的社会理想。理顺了这些之后,笔者恍然大悟。不是这个论断错误,而是作者在刻意地回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观念,他在推崇自然、原始的人性。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教者的教学能力自然得以精进,有“成”之喜悦。
名著阅读教学不是新生事物,但却面临着不少困难。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以“和”为基,推进教学的相互适应;要以“合”为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要以“成”为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计静晨,郑国民.经典名著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8,(7).
[2]何宏亮.高中语文小说名著阅读管窥[J].中国教师,2017,(20).
[3]李彬.例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名著阅读的融合[J].语文建设,2017,(16).
作者简介:杨建慧(1978—),女,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名著阅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3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