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科核心素养下运动能力 和体育展示与比赛的关系及教学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体育教学中,体育展示比赛作为发展运动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通过体育展示比赛来发展运动能力,进而作用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呢?本文以厘清二者的关系为前提,提出了在教学中展示比赛应该注意的六个问题,以此来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展示比赛;关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5-0017-0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具体方面,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育品德的形成。而针对运动能力的发展,明确提出了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三种表现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运用体育展示比赛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以便更好地落实体育学科素养呢?笔者认为厘清二者的关系,将有利于指导教学实践,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运动能力和体育展示与比赛的关系
  《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运动能力的定义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1]。结合运动能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我们不难理解,运动能力具有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展示比赛等表现形式,因表现形式不同,致使体育展示比赛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有别于其他两种表现形式。
  1.体育展示与比赛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体育展示比赛是运动能力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展示比赛要以一定的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为基础,如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展示比赛,均是以体能、运动认知与相关技战术为前提,脱离了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的体育展示是无源之水,可以说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为运动能力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而体育展示比赛就是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具体表现,它是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的集中呈现,同时在展示比赛中伴随着对体能、技战术的加深理解和运用,拓宽了运动能力的发展路径,起到加速运动能力提升的作用,如同运动能力的“催化剂”,是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2.体育展示与比赛是运动能力发展的“试金石”
  在体育展示比赛中,体能能否跟上,展现出的技能是否正确,比赛中战术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均能有效地判断出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能力的发展。如:武术健身长拳套路的展示中,如果身体姿势舒展到位、闪展灵活、节奏分明,可以检验出良好的体能状态,说明掌握了技术水平,反之,说明体能、技能一项或同时不足。比如在进行篮球比赛时,通过队员间的跑动、传接球投篮动作和战术的运用,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运动能力。体育展示比赛是检验运动能力的“试金石”,是检验运动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3.体育展示与比赛是运动能力发展的“融合剂”
  《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运动能力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形成的基础。其背后的实质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都必须以运动能力中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为基础,通过体育展示比赛找到成功的体验,展现出一定的运动兴趣,并能在创设的各种比赛中学会情绪调控,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以此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同时为比赛中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等体育精神,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道德,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团队合作等体育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形成和发展的载体,便于体育品德的形成,因此体育展示比赛对运动能力的影响,间接作用在核心素养其他的两个方面,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融合到一起,共同发展完善起到了“融合剂”的作用。
  4.运动能力和体育展示与比赛互为促进
  体育展示比赛的时间、内容、强度、影响等均受到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的限制,无论是体能不足,还是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不够等这些运动能力欠缺,都會使正常的体育展示比赛无法进行。如双杠动作的学习对手臂力量要求比较高,手臂力量不足就无法完成双杠上诸如肩倒立等;篮球比赛中所需的运、传、投的基本技术掌握不好,就无法开展正常的篮球比赛等等。反之,足够的体能和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将有助于体育展示比赛的正常进行。因此,运动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作用于体育展示比赛。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展示与比赛的反思
  厘清运动能力和体育展示比赛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笔者总结了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应该注意的六点看法,试与广大同仁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符合心理发展规律
  要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运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心理学等原理为指导,创建合理高效的体育展示比赛,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如根据行为心理学家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改变展示比赛的形式,会有利于改变展示比赛时学生的状态;认知心理学家苛勒的“顿悟说”认为,恰当的改变环境,会使展示效果得以提升;建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按每个学生的差异制定更合理的学习内容,将为展示比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
  2.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存在很大差异,在体育展示比赛中,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全体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会挫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的展示比赛要求,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帮助,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使“饿的学生吃饱,饱的学生吃好”,从而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树立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如在投掷比远的展示中,应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设置不同的投掷远度标准,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后,均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以此激发学生展示比赛的兴趣和热情;在篮球的对抗比赛中,可以通过增加、减少一方队员的人数,达到对抗两队的实际水平相当,以便使比赛相对公平,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在快乐中不断高效地提升运动能力。   3.关注展示与比赛时机
  传统的体育展示比赛的开展,往往以运动技术掌握程度为前提,当运动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展体育展示比赛。如在足球的比赛中,考验的是学生的足球综合能力水平,往往是先进行基本的运球、传球、停球、踢球等基本技术练习,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才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开展体育展示比赛的时间、次数明显较少,很难加深对所学技术动作的理解,使学生只能理解某一项运动技术,很难懂得这项运动的全部内涵,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有机联系,一节课多学习几个相关的技术,在学生技术初具雏形时,及时以学生现有基础为前提,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比赛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运动的兴趣,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展示比赛后,学生的技术会明显提升,对体育运动充满向往,将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4. 丰富展示与比赛形式
  单一的展示比赛形式,往往很难持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运动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教师应开拓思维,创设丰富的展示比赛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的新奇感受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如排球自垫球展示时,除了排球准备姿势的垫球方式外,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垫球姿势、高度、部位、用球等丰富展示比赛的形式,像坐着垫、跪着垫、转圈垫、高低交替垫球、左臂垫、右臂垫,用气球、气排球垫等等,不但提升了展示比赛的形式,提升了学练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巩固了学习内容。
  5.充分唤醒学生主动性
  学生对事物的好奇是不竭的动力,通过自身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在群体中得以展示和比赛,无疑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一个个“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练效果。如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的主器材创编准备活动操,学生通过分组探索研究,创编出不同的准备活动操,在展示中不但有效地达成了准备活动的目的,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通过身体的高效活动,促进运动效果和能力的发展。如在蹲踞式跳远展示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发废旧器材制成标记物作为标记,既特色鲜明,又增强了展示比赛时的信心,提升运动项目展示比赛的效果。
  6.注重展示与比赛的融合功能
  体育展示比赛不仅是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一种形式,也是健康行为养成、体育品德形成的有效载体,应充分考虑到体育展示比赛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作用,不可就事论事。在体育比赛中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健康行為,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逐渐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在对抗性的体育比赛中,不能只关注比赛的输赢,就比赛谈比赛,应充分了解比赛与发展体能、提升技战术运用能力的关系。激烈的对抗比赛能够促进学生对比赛规则的遵守,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担当的品格等,对最终形成健康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2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