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作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在教会学生作文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更要以文本内容教学为抓手,以多种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汉语语言资源为依托,引导儿童写真话、达真意、抒真情,这样的作文教学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童真作文;教学策略;文本内容;实践活动;语言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要想让每一个儿童写真话、达真意,就要努力达成儿童作文教学的开放性,绽放儿童的心灵,放飞儿童的梦想,帮助他们实现“我手写我心”,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呢?童真作文树立儿童意识,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与实践,倡导说真话、写真事、做真人的理念,让儿童写属于自己的文字。童真作文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文本内容教学为抓手,促成学生说真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学到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同时积累语言,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从而在写作时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夯实阅读基础,可以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
(一)课前搜集资料,积累素材
作文是吸收与倾吐的循环过程。在学习课文之前,調动学生预习的热情,在课前就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获得有关作者的许多知识,还能积累下许多写作素材,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且能够提高自学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课前,学生就运用上网、阅读课外书等方法搜集、查阅到有关《史记》的许多故事和资料,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成语,认识了历史上如韩信、项羽、刘邦、勾践等著名的风云人物,从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这些知识都将成为他们以后的写作素材,为写作蓄足底气。
(二)课堂随文练笔,提升能力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内容的,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文本的语言表达手法和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的练习,就可以达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1.仿写训练,仿中有创
仿写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写句子最为常见,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学生会在以后的创作中模仿,在模仿中创新。这样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还会使学生创作出大量的鲜活的语言。
2.扩写训练,扩中有情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扩写需要充分打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扩写”练习通常安排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想象,进行作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用生动的语言,对那些描写粗略的内容和笼统的情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力求使文章变得丰富而有感染力。
3.改写训练,改中有悟
改写就是通过重写或修改,把文章变换另一种写法,意思不变。可以改变文章的体裁;可以改变语体,把文言改成白话;还可以改变结构,把顺序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等等。
(三)课后拓展阅读,厚积薄发
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往往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一些同题材、同体裁的读物,以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为学生习作表达奠定基础。群文阅读就是这种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阅读是一种体验,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阅读达到足够的量时,表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以多种实践活动为契机,促成学生达真意
学生“作文前”的工夫就是指学生的积累能力,这可以解决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这种能力需要在多途径的,各种活动的开展中获得。
(一)在学习中培养
1.积累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脑子灵、记得快。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一些积累训练活动。在每堂课的前几分钟,跟学生做一些“成语接龙”的游戏,可以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所阅读过的课文或者书籍中摘录出自己认为很美的句子和词语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词句的训练和培养,启发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和写日记、写读后感的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就会积累到丰富的作文材料,作文素养也会显著提高。
2.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那还是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如果是观察物,可以指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动静等各方面去观察。如果是观察人,指导学生要着重观察人物的外貌、行动,仔细听其语言,体会其心理活动;观察景物,则重点观察景物的特征,如颜色、状态、大小和变化等等,还要提醒学生学会多角度去观察,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即使是观察相同的事物,也可以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长期的观察积累,就可以解决学生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3.表达能力
说话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比赛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比如利用活动课举行讲故事、演讲比赛;在课前进行即兴才艺表演、即兴词语接龙、开展辩论赛等。在口语交际课上,通过朗诵、播报校园新闻、相声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敢于说话、积极说话,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说话的目的。
(二)从实践中积累
1.广泛搜集
要告诉学生积累的材料应该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包括生活中、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包括天文地理、人物景观等等。但在广泛搜集的同时也要有所选择,可以引导学生多搜集一些人们特别感兴趣又新鲜的事物。
2.分类积累
分类积累就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按自己所定的专题去搜集材料。比如在写作文时,“细节描写”方面的材料很重要,如能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积累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对这方面的材料多加关注。
3.分析整理
新时代的小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对获得的这些“积累”要经常分析、整理,在活动中要注意用脑、用心积累,记录,并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知识才能在写作需要的时候从脑子里“蹦”出来。
(责编 韦淑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