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人文地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堂研讨、项目推动、现场教学及野外实践四大教学模式及其保障措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196-02
  人文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涉及人口、聚落、经济、旅游、文化以及人类行为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的新形式下,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人文地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要求。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3年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的审核项目之一[1],也是评估工作的重要考察内容,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新形式下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干扰和影响地理环境,引发了一系列违背人类发展的各种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人文地理学一直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学科发展所涉及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与当今社会经济与区域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既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3.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本科教学既要培养拔尖研究型创新人才,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本科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实践教学是将学生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强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二、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针对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设置授课实效短,实践教学比重小、实践环节设置不连贯、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构建了课堂案例讨论、小课题研究、学科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长效实践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摒弃以往“教”为主动、“学”为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紧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授课设计中,围绕某一教学内容与主题,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大板块,首先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讲解,主要围绕教材内容讲授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和知识体系;其次是典型案例分析,教师查阅近年相关研究成果或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研究区域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三是课堂讨论,以研究案例进行抛砖引玉,围绕本讲主题进行课堂研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辨能力。
  2.以项目为载体的长效实践教学机制。建立以团队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教师—学院—学校为支撑体系的科学研究型长效实践机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成立若干研究团队,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参与实践课题研究:一是参与学院教师科研项目;二是教师给出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调研课题,学生选择进行实践研究;三是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的设计主要面向学生熟悉的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学领域[2],并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科研能力等可行性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课题经费资助、申请院级或校级或国家级创新项目、参与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等途径获取相应经费支持,持续时间1—2年,从而解决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实效短、不连贯等问题,建立课程长效实践教学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为出发点的现场实践教学模式。“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而聚落又是人类活动干预最强烈的地区,因此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教学设计中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精心设计现场教学课。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4.以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为目的的野外实践教学。设置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教学实践周,为期五天。其中实习区域选择及线路规划是重点,受时间、经费等的限制,并考虑学生的区域认知程度,选择距离较近,师生熟悉并且能够体现多种人文地理景观要素与过程的综合变化的区域,设计野外实践教学路线。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五条考察线路,分别体现了城市扩展及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与产业转移、交通引导城市化发展、都市农业转型、商业网点布局等综合人文地理现象。野外实践教学对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区域问题,掌握地理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
  三、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保障实践教学各环節的顺利实施是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4]。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达到教学效果及目的,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保障工作。
  1.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人文地理学是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类课程,其学科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是人文地理类课程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5]。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实践教学,增设现场课、教学实践周,设置独立实践教学模块,教学大纲也应进行相应调整,从准备、内容、路线、评价等方面细化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人文地理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密切相关,其实践教学内容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且各内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交织成统一体,教师个人能力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应重视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实现学科互补、新老传承、团队协作,保障实践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的目的。
  3.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筹措。实践教学涉及交通、调研、景点门票等各项费用,通过学生自筹、教师课题经费支持、学院或学校申请经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必须注重二者的相辅相成,始终围绕理论指导实践、基础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设置研讨教学、项目参与、现场课和野外考察等实践教学模式,增加课程实践教学比重,延长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实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娜.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4(6):110-113.
  [2]王宁,刘景军,邓琳,等.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5):117-120.
  [3]周忠学.区域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精细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40-43.
  [4]赵永峰,郑慧.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142-145
  [5]李孝坤,冯维波,翁才银,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83-86+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1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