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协同视角下地方高校激光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激光是新工科建设面向的领域之一。地方高校激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立足产学合作,主动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发展链、科学研究链的融合发展。文章从产业资源利用、课程教学改革及科研服务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激光技术;新工科;产学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118-02
推进新工科建设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1-3]。激光是新工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面向的领域之一。当今激光高新技术属性带来的神秘感逐渐退去,激光作为先进制造工具、高精度测量工具、超炫娱乐工具的应用属性逐渐被广泛认识和接受。特别是激光作为一门新兴的先进制造技术展现了众多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是目前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核心力量。
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4,5]。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江苏已成为继湖北、广东之后全国第三个激光产业聚集地。江苏处于长三角、华东、华南工业圈,周边有三大汽车产业园及五大能源产业园,还有两大船舶制造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众多的工业聚集群对激光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因此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以产学协同视角探索地方高校激光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路和途径。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准确认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辩证关系
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激光专业人才培养要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引领,与地方激光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主动服务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激光技术发展迅猛,要追踪本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热点领域,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对接激光新应用与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激光最大的应用领域,激光加工与制造在各细分应用领域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加工手段,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如激光微加工、激光医疗、激光3D打印技术等新应用的拓展也推动着整个激光产业向前蓬勃发展。激光新应用与新产业的发展将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也会进一步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环节,主动与企业共建实体合作平台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新工科建设面临着有效资源供给不足,投入方式相对单一、不够多元化等现实挑战。对于企业而言,虽然有人才需求,但是现有生产组织模式难以直接满足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校企之间有合作需求,但也存在具体的障碍和限制。
为此地方高校应从供应链端主动整合资源,促进企业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以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为切入点,主动联合相关企业,根据合作对象、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深度的不同,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专业实验室以及实践训练中心等不同层级、不同发展内涵的实体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仪器设备、实践场地等资源,探索校企共建、共管、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参与的方式可以体现在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多个环节。企业的一大核心优势在于可以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任务式生产模式,比如采用线下讲授基础知识,线上学生自主设计产品并与真实市场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体验在实战状态下的创新创业过程。
三、以设计类模块课程开发为抓手推进教学改革,知识传授过程强化学生的参与性
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普遍感觉这类“死理论”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影响了知识吸收效果。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核心指标,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以专业基础课激光原理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激光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各种类型激光器和基本激光技术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法,了解激光器件和激光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通过实验环节的锻炼,进一步加深对激光器和激光技术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认识和熟悉常见激光器的基本构造、工作特性和调试方法,掌握激光器主要特性参数的测试方法。为此课程教学中的激光谐振腔设计、非线性激光变频等部分可引入设计类模块的概念,引导学生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开展自主学习。具体模式如下:教师可以布置若干具有明确目标且可操作的“设计类”题目,如具有确定功能的谐振腔、实现特定变频功能的非线性激光变频装置等。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学完成设计目标所需的理论知识,在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上让学生自主安排,自我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则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问,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吸收内化的效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积极推动科学研究链与人才培养链衔接与融合,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强调协同性
针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资源投入不均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评价不平衡等现实问题,探索如何将丰富的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服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建设与已有科研链的有效衔接则更为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制度、师资及项目等方面协同发力。
完善考核评价体制,从制度层面鼓励将研究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在知识传授层面鼓勵将最新科研成果以课程形式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学生从入校开始即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学业规划、参观专业实验室等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进一步通过个性化培养课程和科技竞赛等环节精准锻炼科研能力。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科研项目挂钩,鼓励学生早定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有效沟通交流能力,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总之,地方高校激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立足产学合作,主动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发展链、科学研究链的融合发展,满足激光新应用与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持续需求。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正确认识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环节。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同时积极推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从而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3]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01):76-80.
[4]徐倩.新工科应嵌入地方发展大格局[N].中国教育报,2017-09-11(008).
[5]郑晋鸣.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如何革旧出新[N].光明日报,2017-05-03(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