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而思维能力就是创新精神的核心所在,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如今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始逐渐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方法探究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不再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而是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环节中,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实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对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进阶版,初中语文在内容和结构上与小学语文有很大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思维能力来理解和掌握课本的内容。传统语文教学是以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和提升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使语文成为一门普通的学科,很难发挥其人文学科的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较小。为此,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3]。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暴露出的问题
(一)教师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语文只是一门文字学科,只要能通过考试即可。其实,语文是一门优美的学科,通过运用词汇和修辞技巧,可以编织出优美的诗歌和文章。如何有效地运用修辞技巧、词汇等知识来组织一篇完整的文章,需要语文思维能力的参与和支持。
(二)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不科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發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语文课堂上获得自己的感悟,并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一些语文教师仍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堂氛围不强。因此,教师应注重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探究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相结合,制订思维能力培养方案
在对初中语文《春》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规定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预先制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案。读完课文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学生要分析作者的用词手法,并考虑哪些相似的词可以被这些词代替。计划中需要设计更多的交流环节,让学生相互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下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比如让学生写“我眼中的春”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思维训练的时间安排,确保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
(二)结合语文的特点,教授学生思维方法
1.观察法
在对初中语文《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里有关何其芳描写秋的内容与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中描述秋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观察他们对秋天的描述,分析他们的情感。通过深入观察内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想象与联想
在初中语文《背影》一课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很形象地描述了父亲的动作。教师可以根据描述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创建相应的场景,或者组织学生模拟场景。使学生能够将文本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深层次体验文中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有,在对《天上的街市》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诗歌中体验奇妙的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将路灯与星星相互比喻,并将它们与天空中的街市联系起来,用轻盈流畅的笔调描绘天空中的街市,表达出作者追求理想的美好心愿。
总而言之,初中的语文学习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学生学习初中语文时,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还要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思维训练,不断加强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国强.“概念理解”架起语文思维的虹桥:初中语文教学通过概念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与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5).
[2]庞熙.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北桥,2014(9).
[3]徐胜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探索与研究[J].科教文汇,2010(14).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