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很难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缺乏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之下的案例教学法,改变了这一现象,把道德与法治的理论与学生生活中的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参与课堂的活动,实现了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案例教学;道德与法治;有效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更生活化,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新课改之下,案例教学法被持续推广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德育品格,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但受整体教育环境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丧失了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要更好地提高课堂上的效率和趣味性,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生活中得以应用的技能,增强他们的道德品质与法制观念,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一、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意义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进行更高效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特点,能够时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把道德与法治中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融合于实践中,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理论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而把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通过思维具象化体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彻底改变了应试教育中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现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
1.课前做好案例准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所以对案例的选择显得十分的重要。首先,案例一定要紧扣教材中的主题,而且还要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案例还要具有一定的生活化水平,只有取自生活的实例,才有说服性。此外,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案例中体会到一定的人生哲理,从而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可反省自己的行为,加强自己的道德法制观念,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走进社会生活》这一单元时,可以选择央视广告上播放的那个场景: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吃着味道特别浓的韭菜馅包子,同时在大声地打着电话,旁边的人都捂着鼻子,避而远之。这个广告直接取自我们的生活,而且很多人都看过,甚至亲身经历过。通过对这个案例的选择与分析,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我们都在共同的空间下生活,不能做让大众都反感的人,在公共空间上不做影响周围人的事情。除此之外,学生也能通过对案例的研讨,改善自身的行为,做一个对公共生活有益的人,例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等。从教学角度来看,通过对案例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應的知识,保持更深的印象,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效率。
2.课中对案例疑惑进行分析
在整个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合适的案例展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观看案例时,能够进行一定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与不解。此时,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答疑,实现教育的价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让他们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方向,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3.课后总结案例探究分析
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构建知识的总结与框架,让学生发表对课堂学习的看法,组织讨论和交流,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学完《维护宪法权威》时,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主题交流会,让学生交流与探讨宪法知识,提出更多的案例进行研讨。维护宪法权威的事例很多,例如某个大明星因吸毒被捕,或者因逃税漏税被处以大量罚款等让学生明白,宪法之下,众民平等,有利于让学生通过课下的探讨交流,以及对更多案例的分析,强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好地内化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三、结语
新课改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上,案例教学法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许凡.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哲菲.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曾敏.新课标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