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温暖的医学生”的现状及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温暖的医学生”是具备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医疗后备力量。在政治政策、教学方针、学生自我意识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现阶段“温暖的医学生”的培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医学生;现状;温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227-02
  虽然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在人文综合教育工作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培养途径,但从总体来看,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特质、能够使患者与社会感受到“温暖”的医学生培养发展较慢,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原因是高等院校教育者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培养“温暖的医学生”的现状
  “温暖的医学生”是具备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医疗后备力量。近期,党和政府出台了一些方针政策,从总体上强调了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凸显了国家对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视;同时,我国一向主张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的方针。当前,各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对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也对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加强了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隐形课程的作用。但现阶段“温暖的医学生”的培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二、培养“温暖的医学生”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问题。(1)思想观念的转变——自我意识的强化。当今医学生的教育主体为“95后”甚至“00后”,他们所享受的物质、文化、信息极大丰富。相较于上一代,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更为特立独行,个性张扬且叛逆,更加追求平等自由,自我意识强化,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2)价值取向多样化——功利享乐主义的渗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深入、频繁和广泛,同时,西方一些不良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通过互联网、媒体等多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而“90后”医学生又过分依赖网络,各种不良的观念冲击着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医学生,严重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1]在他们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价值观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救死扶伤是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又导致有些学生做事优先考虑福利待遇,对患者态度冷漠,对病患缺乏关心和尊重。(3)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发展前途的焦虑。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在过去10年中,我国培养了470万医学生,但医师总数只增加了75万。面对此种现象,医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发展感到焦虑,造成其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动力不足,内心感到迷茫,进而忽视了自身人文关怀精神及医德素质的培养。
  2.医疗环境的问题。(1)医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常态的耳濡目染。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诱使当今社会上的部分医师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对患者态度冷漠,不理会其合法需求,更有甚者做出收取红包、拿回扣、开大处方药等行为。医学生在自己或陪同他人看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此种情形,这容易使其误以为黑色收入被默认为合理化,并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进行效仿,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2)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职业认同下降。当前不良的医患关系、频发的医疗纠纷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对医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择业观造成了负面影响,并有部分学生对未来一段时间医患关系的改善感到悲观,这在不同程度上给医学生在思想与心理上造成了压力,削减其学习兴趣与投入度。
  3.院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知识结构单一。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通常以考试来衡量医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水平,因此容易使得学生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与片面性。除少数院校文科招生以外,大部分医学生具备有理科招生背景,其自身的人文知识薄弱。另外,医学生专业课程及学习任务的繁重又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大部分医学生虽然经过常年的学习与临床实践后,其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专业知识得到扎实巩固,但人文素养的缺乏导致了其精神世界的空虚,人文关怀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缺失。(2)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缺失——片面重视专业技能。我国的部分院校只重视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片面地将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与一名优秀的医生画等号,对学生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不重视;另有部分专业课授课教师认为单纯讲好专业课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将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归结到思想政治教师或辅导员的身上,综上这些误解使得一些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培养,忽视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的教育。(3)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课程設置不合理——结构不完善、比重偏低。当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关于医学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培养的课程设置类别和结构系统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设置;同时,课程容易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规范性和合理性也不完善。以学科组建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安排,体现在文、史、哲、音、体、美等相关学科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由人文社科类与医学学科类交叉产生的学科课程及由多学科交融后形成的一些课程存在内容结构和知识层次不能形成统一体系的问题。(4)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将培养医学专业技术教师放在首位,而对涉及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师资建设缺乏有效的投入,使得相关教师队伍较小,不易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令相关科研学术力量薄弱。(5)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校园文化建设缺失。部分院校对于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致使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认知及行为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环境因素的忽视可能导致医学生自身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修养的缺失。
  三、原因分析
  1.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多元的文化思潮导致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多元的利益结构导致多元的利益冲突。[2]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拜金、利己、新消费主义对医学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成了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指标,这一现象在知识领域主要反映在“重技术素养,轻人文修养”的教育观念与“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科”的知识观方面。只追求专业技术,缺乏对他人的关怀,这对于具有人情味的医学来说,是背离了医学的本质追求的,也势必影响医学生过度关注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2.教学价值观取向偏离教育目标,人文观念缺失。当前,片面追求知识的教学价值观取向偏离了最初的教学目的,对于知识的掌握成了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传统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到了如今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相分离的现象,学校的教育逐渐使得获取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并且逐渐淡化了人性中的道德、情感、伦理等精神层面的事物。医学生虽然学到了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但是其精神道德上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使其对他人、社会、自然都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出现道德上的滑坡现象。
  3.医学生偏重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养成不足。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课程多、专业课时长、学制长、课程难度高、记忆内容多、自习时间少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下,医学生的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上,缺乏时间与精力学习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医学生就业方面狭窄、竞争压力大导致他们在重视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高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注重职业待遇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在职业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明珠,赵祥坤,周顺鑫.“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3):98-100.
  [2]孙新红.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