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家长的重视,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又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涉及的内容通常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因此,生活才是小学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对如何让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老师常常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的老师只是单纯地把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对于处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懵懂的认知阶段,不能很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因此,学生并没真正地掌握知识。所以老师在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优化教学打好基础,并优化教学关系
   在小学的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小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在教学时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关系,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使教学课堂成为学生教育历程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而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增强自己的自律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教学当中,老师要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优化教学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价值观,并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让自己融入学生中,和學生打成一片。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观察并记录好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一滴,从而增强师生关系。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二、创设情景化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指的是老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生动的教学画面。对于年纪小的学生而言,情景教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道德和法治教学当中,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学生都无法理解,老师讲解得也非常枯燥,学生很难很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老师讲课时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把课程中的一些情节,通过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生动有趣地演绎出来,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对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与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教学有很大的兴趣,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天性的释放有着很大的帮助。当然,也要注意教学情景在课堂中的可控度,防止学生过于兴奋,导致忽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起到了反效果[2]。
   三、激发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思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不断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其兴趣。因此,在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中,老师要将自己的教学逐渐生活化,通过向学生传输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把教材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课堂上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知识和信息来强化自我认知的体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老师非常重视和提倡学生在搜集知识和接受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很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搜集和调查。从这一点来说老师应该鼓励和充分相信学生并放手让学生大胆深入生活中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让教材里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通过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引向正确并更广阔的生活中去[4]。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老师就要把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积极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 2017(88):81.
   [2]柳琴珠.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8):36-37.
   [3]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74-75.
   [4]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193-1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9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