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课后作业 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东梅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是核心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促使高中生掌握和记忆相关历史知识点,还需要培养学生更强的历史知识应用素养,其中,历史解释素养就是一个基本关注点。本文重点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从课后作业的创新布置角度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希望具备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课后作业
   高中教学在新课改要求下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培养能力型的学生成为各个学科关注的核心任务。为达成此目标,在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环节,还需要把握好课后作业的合理布置。如能将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进行有效协调,使二者相辅相成,便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及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对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而言,课后作业的创新布置尤为重要。
   一、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要求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针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历史知识灌输模式教学很难表现出较强的作用——仅靠教师的“一言堂”和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难以促使其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判,甚至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对高中生的思维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限制和影响。
   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明确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而为课后作业的创新布置提供较为理想的指导。
   首先,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具备更强的学习投入度,才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进行多方面思考,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独有见解。这就要求课后作业的创新布置具备较强吸引力,方式方法应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纳。
   其次,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辨析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充分关注这一环节的学习投入,才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理想的思考和评判能力。这就需要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设置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辨析任务,为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最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往往还需要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在古今对比的基础上,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对历史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如何通过创新课后作业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一)要求学生积累史料
   历史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不可直接被观察的,因此,各种遗留下来的史料就成了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所必需的“证据”。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必需引导学生重视对史料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只有在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史料较为丰富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从而对历史事件形成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因此,在历史课后作业的创新布置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围绕固定的学习目标,全方位搜集相关素材,并通过甄别、筛选加以整理。比如,在引导学生针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解释和评价时,为了让学生独立形成客观合理的见解,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针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进行相关史料的详细搜集,要求学生充分借助互联网、新闻报纸、史书资料及博物馆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并通过所获得的材料梳理出太平天国运动主要人物的思想、事件的过程,以及世人对该事件的评述等;同时,为了增强历史材料信息收集效率,还可引导学生制作“历史材料展示台”,这样,不仅可调动学生收集材料的积极性,还可使历史材料得到共享和鉴别,学生因此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形成独立的认识,而不是受制于课本的结论或教师的观点。
   (二)理论联系现实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往往还需要立足社会现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历史解释并非仅围绕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评述,还需要结合当前具体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促使歷史解释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确保历史教育可以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功能。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布置课后作业就需要重点考虑这种历史联系现实的基本要求,注重布置一些和现实相关的课后作业,促使高中生能够通过这一类课后作业的完成,更好地深化自身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苏格拉底时,苏格拉底的相关理念表现出了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对重建道德价值体系较为关注,要求公民具备较为理想的言论自由。苏格拉底的这一理念和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明显的共通之处,我国目前同样也倡导民主、自由和法治,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该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社会调研,针对公众民主意识及自由权力状况进行调查了解,还可以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访谈,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状况。结合相关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的相关理念,进而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三)合理应用小组合作模式
   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水平有差异,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就存在较大难度,同时,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维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课后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作业中,引入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极为必要,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带着独立学习时产生的疑问和思考进入小组合作探究中,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种模式可以较好地强化学生之间勾通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也能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的作用,有助于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形成更为理想的历史解释能力。比如,在学习了“马歇尔计划”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史料后,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共同完成一篇时政评论,要求对“马歇尔计划”进行综合评判,有效形成客观准确的评论。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幅有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并针对漫画进行必要评述,进而更为全面地培养高中生的素养和能力。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进行相关话剧表演,力求还原当时场景,促使高中生更好地理解“马歇尔计划”。
   (四)利用、拓展教材资源,设计个性化作业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得法的引导、正确的示范以及材料引入上的逻辑编排。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利用和拓展教学资源,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可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如在“美苏争锋”中,可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在课后绘制出本课的思维导图,以明确历史事件中的逻辑关系;在“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中,可引导学生以“史学争鸣”的方式探究早期殖民扩张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在“梭伦改革”中,可让学生课后充实史料的前提下,编排历史剧,以展示学生对梭伦改革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后创新作业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多方面强化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高;同时,课后创新作业还能弥补课堂的时空限制,能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考察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永燕.“历史解释”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育——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8):24-25
   [2]吴岩,张帆.“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以历史人物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5):41-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前言
   [4]张友党,宋艳婷.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11):11-13
   [5]张金秋.台湾地区高中历史科史料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6]周云华,黄飞.例谈学生历史解释的培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3
   [7]叶小兵.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J].历史教学,20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