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优势理论视野下体育集体行动困境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升 赵岷 李翠霞
摘 要:运用协同优势理论,以体育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体育中的集体行动困境进行了剖析。以协同优势开展中的五个维度(目标、权利、信任、角色和领导力)为切入点,讨论得出体育中集体行动困境的形成主要源于目标错综复杂、“权利点”固化、信任难以建立、角色定位模糊和领导力沦为“统治力”五个方面,即体育中集体行动的困境在于,缺少治理的协同是无法成型的。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来解开体育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协调不同层次的目标、构建集体权利体系、建立集体信任理念和发展角色转化能力。
关键词:协同优势;体育;集体行动;困境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5-0070-05
Abstract:Using the theory of synergy advantage, taking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sports as the study object, by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sports. Taking five dimens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nergy advantages (target,rights,trust,role and leadership) as points of contact, it concludes that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sports is mainly from the complexity of the goal,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right point” , the difficulty of building trust, the ambiguity of role positioning, and the dominant transition of leadership. It means that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sports depends on lack of governance synergy, which is impossible to shape. In this reg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sports: to coordinate the goals of different levels, to build collective rights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trust and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roles.
Key words:Synergy Advantage;Sports;Collective Action;Dilemma
集體行动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族群,随着分工的明确和社会的分层升华为为组织。集体行动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在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起到了无法磨灭的作用,但由于监督和奖惩的失位,使得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组织结构成为了“搭便车”发生的温床,而且在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似乎是普遍存在,却又无法彻底革除,这就是集体行动的困境。体育中有大量的团体竞技项目,这些项目由组织明确、分工细化的多人共同完成,而“搭便车”也在这里大量滋生,搭便车行为严重损害了体育团体中的个体利益,导致体育团体的行动效率大打折扣,体育团体较个人而言,更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协同优势理论认为社会实践中的人是不同位置、不同思维和不同目标的个体,需要借助“协同”运作方式,整合和优化各自资源,从而有效弥补整体的资源缺口,最终通过集体的名义实现竞争优势。集体可以看作是在特定领域中大量具有不同资源的共性个体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体育作为风靡全球的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对抗性和动态性,而体育中集体项目的成败除了与对抗性、动态性有关外,更多是和团队协作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引入社会协同优势理论的观点,在实践的视角下来逐步揭开体育中集体行动困境的面纱。
1 集体行动困境的研究现状
为了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大量的学者进行了多个方面的研究。笔者根据理论框架中人的理性程度将各学者专家的观点分为两派:理性派和非理性派。理性派的观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麦克亚当、麦卡锡和佐尔德等人从集体行动的促成方式上提出了资源动员思维,即集体行动的形成是由资源整合、分工和协商的结果[1];克罗齐耶和费埃德伯格认为,对于集体行动的形成,组织是不可或缺的,在集体行动中,经常会出现合作与冲突,而当个人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逐渐瓦解集体行动[3];作为集体行动困境的主要提出人,奥尔森主要从理性人的角度,以利己为出发点,认为人们不会作出增进集体利益的行为[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继承奥尔森的个人理性基础上的利益追逐,提出了以公共制度为约束的自主治理路径[4]。非理性派的观点主要有:社会学家科尔曼本来也认为集体行动来源于理性选择,但是在集体行动的实践中人们往往难以仅凭自己的理性做出选择,这时非理性也会介入集体行动;之后,从古斯塔夫.勒朋开始,非理性派逐渐站稳脚跟,认为在实践中,集体行动发展和变化的趋势难以预测,这时集体行动更多的是非理性行为的结果;社会学家齐美尔从社会文化形态的角度讨论了群体行为中个人做出的非理性选择,如顺应、反弹、逃逸等,但这些与其说是选择,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非理性的、习惯性的反应[14]。以上几种理论主要对集体行动的形成、个人的集体行动动机、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和集体行动的利益分配和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结构性研究,而对于集体行动困境的本质和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公共物品一旦存在,集体中的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这也决定了另一个社会现象:一个集体想为获得某一公共物品努力奋斗时,其中的每个人都趋向于让别人去奋斗,而自己坐收分成,结果就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这就是搭便车困境。在这种机制下,奥尔森认为困境会随着集体成员的增加而加剧,原因主要有:集体成员数量增多会导致每个人获得的好处减少、可以做出的贡献有限、人与人之间的之间监督减少、集体行动独到的成本增加。在奥尔森研究的样本中,集體中的个人会采取行动促进集体目标的平均成员人数是6.5[2]。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集体中的个人缺乏集体参与热情、消极抵制集体任务、躲避公共义务和集体意识薄弱等,最终导致集体行动流产。
在竞技体育中,比赛的胜利需要每个人的积极拼搏,而比赛所生产的公共物品却是由团体的所有成员按所共享,那么体育中的集体就成为了“搭便车”行为发生的温床。具有共同利益的大集团中的每个人只能获取共同利益的小部分,而不论他个人为获取这种共同利益付出了多少代价[6]。而随着集体规模的增加,集体内每个成员对比赛结果的平均贡献度会逐渐显得微不足道,即一个成员努力与否对比赛的影响不会很大,这也使得人数较多的集体中队员更容易发生“搭便车”行为,如:羽毛球双打比赛中,每个队员对于比赛的发生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名队员都必须拥有较高技术水平与合作意识;而篮球赛中,出现更多的是“三巨头”“组合”等小团队,即球队需要两到三名核心球员,而剩下的球员只起辅助作用,显然这里每个球员所担当角色的平均贡献度要低于羽毛球双打比赛;足球场上,每个球员的贡献度要更低一些,由于这个集体有11名球员,所以一个球员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改变比赛现状。
2 协同优势理论背景下的体育集体行动困境
集体行动并非自然产生,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群体行为—革命行为—社会运动—协同行为”等阶段,个体所做出的集体行动选择,当前,我们所处的便是协同行为阶段[7]。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面对多元化的生活和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优势资源整合成为了大势所趋。这种不断趋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协同优势理论顺势而出,成为当下社会中的普遍行为。在实践中,协同优势主导的事物并非易于实现,而是经常性得失败。体育中的集体行动困境拥有较深的理性根源和非理性根源,理性根源即“搭便车”,而非理性根源则由协同优势开展中的五个维度组成,目标错综复杂、“权利点”固化、信任难以建立、角色定位模糊和领导力变为“统治力”。协同优势虽然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完成复杂艰巨的事务,但是协同的主体是人,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协同优势的困难度。该理论从实践视角将体育中集体行动的困境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增强了研究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整体性。本文将从这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体育中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2.1 目标错综复杂
协同优势理论认为,明确的共同目标是集体行动协同的基本出发点。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目标大多来源于自身的价值观和需求,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目标经常会掺杂社会背景和团体因素的影响,所以共同目标的协同就变得极为不现实[16]。集体行动中包含着三层目标:个体目标,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其中,个体希望自身能有一个良好的表现,即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这样即使输掉比赛,自己也是可以接受的;团体目标在于分工协作完成一项个人难以完成的工作,从侧面提升自我利益,把比赛胜利作为自身的首要目标,即使比赛中某些个体发挥不好也不影响胜利的结果;组织的直接目标是组织的良性发展,比赛的胜利则是组织的间接目标,因为除了比赛的胜利还有多种方法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而这些不同层次的目标都会在集体行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着冲突,并且这些冲突永远存在和无法避免,正是这些目标间的相互负作用引发了集体行动困境[15]。在实践中,各种利益交互错杂,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但是个人目标的结果并不会与集团目标一致,只是个人可能会借助集体的协同优势达成自己的目标。
2.2 “权利点”固化
在体育团体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各类“更衣室”矛盾,该类矛盾主要源于球队控制权的冲突,例如,著名足球教练穆里尼奥在二次执掌切尔西时,由于和球队多名球员关系恶化,失去了“更衣室”的话语权,部分球员采用输球的办法将其逼走[9]。权利是一个微观概念,在良好的团体中,权利是一个流动的点,即“权利点”,“权利点”不断变化,不同的分工个体在相应位置暂时性获得权力,而集体行动的良性运转离不开“权利点”的动态分布[8]。权利点一般指可以决定集体行动或是影响集体行动方向的动态权利。而协同优势的失败往往是由于“权利点”固化,无法正常发挥协同功能,产生一家独大的现状,甚至成为“命令-服从”的单向通路,失去协同优势。
2.3 信任难以建立
体育团体比赛中,队员们经常是各司其职,每个人认真做好自己的分工,大家相互信任,才可以获得团体的胜利,而缺乏信任的团体,是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各个位置都不可或缺,一个环节的薄弱会造成整盘比赛的失败。例如,在足球场上,如果前锋球员抱怨中场球员传不出好的直塞或渗透,后卫球员抱怨中场球员无法做好第一道屏障,前锋抱怨后卫一直开大脚,那么球队就是一盘散沙,比赛毫无胜算。协同优势主要体现在信任的基础上,集体行动中个体之间的协同、互惠、合作[12]。事实上,比赛情况瞬息万变,每个人要不断面对各种情况,在一瞬间做出的反应很难达到各方都满意的程度,所以必须要有高度的信任。信任是集体行动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运转中,怀疑和猜忌经常会主导个体的行动,协同惰性是常态,原因有三个方面:(1)信任是相互的,选择信任对方,必然会同时冒着对方不信任自己的风险;(2)信任建立在长时间协作基础上,很多队伍都面临着队伍临时组建,磨合时间短,信任还未形成;(3)个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心知肚明,关键时刻都以自身利益为重,所以信任难以真正形成。此外,由于信任的广泛缺失,导致不信任被反复加强,协同优势难以出现。 2.4 角色定位模糊
在集体竞赛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角色,但由于比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角色认识,在实践中,角色定位会变得模糊和复杂。例如,在橄榄球比赛中,有的人在战术中负责跑位引开对方球员,有的人负责跑位接球,有的人则负责从开始就死死缠住对方的得分手。话说回来,在实际比赛中,战术归战术,由于赛况瞬息万变,每个人都需要随时改变角色应对场上发生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角色就会变得模糊和多变,并且赛场上的每个人都没有过多思考时间,角色的认知及变化常常会出现混亂,即出现角色定位偏差。在集体行动中出现的这种角色的混乱、模糊和复杂等状况,也是协同优势无法发挥作用,进而引发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源之一。
2.5 领导力变为“统治力”
协同行为的主要原则便是要求各参与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而集体中的领导力是一种抽象、模糊的、超越具体现实关系的概念[13]。平等的协商过程及领导力仅仅存在于理论中,在实践中,非理性、不平等和强制性处处存在,领导力无法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虽然领导力在协同行为中非常重要,但领导活动大部分时间都会由于各种因素的阻碍而倾向于被扭曲为“统治力”,所以大多情况下,领导力都是化身为“统治力”来发挥所谓的协同功能。而这种扭曲后的领导力,极易招致集体的隐性抗议,即集体不作为,最终导致集体行动破产[17]。例如,瓜迪奥拉入主曼城之后,马上清洗了球队的功勋队长乔哈特,并从巴萨引进了布拉沃,从而巩固自身在曼城的话语权或球队掌控力,虽然布拉沃发挥不佳未给瓜迪奥拉长脸,但在后面的比赛中,足可以看到瓜帅在曼城雄厚的统治力,当然统治力也就意味着足球队的协同行为成为了“一言堂”。就这样,瓜迪奥拉接手曼城的第一个赛季便经历了执教生涯中的首次颗粒无收[10]。
3 协同优势理论视角下解决体育中集体行动困境的对策
通过协同优势理论的五个维度对体育中集体行动困境的解读,使得这些困境中所突出的问题不再抽象,其前因后果已经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针对性探讨体育中集体行动困境的对策。
3.1 协调不同层次的目标
集体体育比赛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个体目标、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这三层目标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冲突的地方。这样看来,三者之间的目标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好在这些偏差仅仅是主次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立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协调不同层次的目标,消除或减弱各层次的冲突。显而易见,比赛胜利对于各个层次都是有益无害的目标,只是各个层次无法同时把比赛胜利作为首要目标而已,为了三个层次相互协同,发挥最大的力量,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通过增加比赛胜利后对每名成员的平均奖励额度,提高每个人对团体胜利的渴望;对于组织而言,可通过提升比赛成绩在组织评测中积分比例,激发组织对团体比赛胜利的需求;对于团体而言,本来就是以团体比赛胜利为首要目标,所以无需协调。
3.2 构建集体权利体系
体育集体中的权利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教练,还是核心球员,都无法准确代表这个集体。在集体的运行过程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而最后的决定来源于每个参与成员,并非只与个别成员有关,这样的集体才是良性的。为了使得集体的行为体现个体的意见,体育集体亟需构建一套完整的、可行的权利体系。该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对体育集体中所有人员进行分组,确认组别类型和数量,顺势成立各小组;二、对当下存在的权利进行分类,依次确立各类权利的相关组别和决断组别;三、成立体育集体权利体系,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3.3 建立集体信任理念
体育集体比赛中,信任是构建集体的基础,如果没有信任,那么体育的集体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只有在集体中建立了信任的理念,才能促使集体中的每名成员努力拼搏,取得好的发挥。首先,为所有的队员进行信任理念的理论讲解和描述,让大家了解信任的意义。
然后,采用拓展训练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最后,在比赛中让大家带着信任比赛,并在比赛中让大家相互提醒,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信任。至此,信任理念进入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理。
3.4 发展角色转化能力
体育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各自的角色定位,明确的角色定位与良好的运动表现密切相关,这也正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但是,比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再准确的角色定位也无法完全适应瞬息万变的赛场环境,这时,发展个体的角色转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培养个体对比赛的解读能力,了解比赛当时的攻防、对位和优劣状况,为自身角色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在平时训练中,让每名队员进行多个角色的训练,使其在集体中能够胜任多个位置,为比赛中的角色转换做好准备;最后,在解读比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角色转换时机的把握能力,发展个体的角色转化能力。
4 结 语
体育集体竞赛是一类典型的集体行动,在竞赛过程中,集体中的相互关系、领导属性、角色转换、权利分布等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和难解的体育集体行动困境,所以体育中的集体行动更容易失败而非成功。为了更加直观地探究体育中集体行动困境的本质,本研究从实践出发,通过引入具有动态性和包容性的协同优势理论,从目标、权利、信任、角色和领导力五个维度剖析了体育中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源,为破解体育中的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新的启示。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源在于缺乏治理的协同无法自觉成型,而协同下的治理的是整合集体资源、完善集体管理的必由之路。而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每个人的集体行动积极性和集体意识,来对抗实践中的非理性选择。因此,在体育团体竞赛中,需要将协同与治理并重,以治理促协同,建构和完善体育团体竞赛制度,克服协同惰性,发挥集体的协同优势,解开体育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童志锋. 动员结构与农村集体行动的生成[J].理论月刊,2012(5):169-173.
[2]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张康之.现代权力关系的交换属性及其超越方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4.
[4] 吕丽娜.公共事物治理的第三条路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评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9(1):85-90.
[5] 李炜.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J].青年研究,1999(1):44-47.
[6] 曼瑟尔奥尔森.国家的兴衰[M].李增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 鹿斌,金太军.协同惰性:集体行动困境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5(4):72-78.
[8] 陈俊乾.略论权利概念的生成及其要素[J].社会主义研究,2010(6):102-106.
[9] 颜强.穆里尼奥的上帝综合症[J].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6(1):111.
[10] 晨曦.中卫之蓝月诅咒LESCOTT/TOURE/SAVI/MAHGALA/NASTASIC[J].足球俱乐部,2017(13):50-57.
[11] 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5):118-121.
[12] 李丹.集群环境下知识协同优势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7):73-74.
[13] 王小章,冯婷.集体主义时代和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J].山东社会科学,2014(5):45-51.
[14] 王小章.齊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J].浙江学刊,2005(4):43-50.
[15] 张景平.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中居民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出路[J].城市问题,2015(9):81-85.
[16] 陈浩,薛婷,乐国安.工具理性、社会认同与群体愤怒——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27-136.
[17] 周雪光. 无组织的利益与集体行动[J].社会发展研究,2015(1):182-2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