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氛围对一节课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学着去营造一个好的气氛,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一个好的课堂氛圍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冲着这些有利之处,老师也要让课堂氛围“活”起来。反过来看,如果老师不去营造一个好的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锐减,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弱化。由此可见,老师必须将营造课堂氛围放在关键位置上,为学生的发展进行蓄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现代技术;课堂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革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老师还在使用着陈旧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小学生现如今还处在一个懵懂时期,他们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少,思考问题的方式简单,对一件事物的热情总是有限。针对这些情况,老师一定要想尽办法去营造一个好的氛围,让学生学习语文更轻松、更容易。在本中,我们就来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气氛。
一、提前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渴望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会决定整节课的走向。一个好的开头带来的影响是超过我们预期的,它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还会让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都要靠课堂导入来发挥作用。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进行集中,让学生高效地去汲取知识,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极好的作用。在真正的实践中,老师一定要精心策划课堂导入,让学生还未正式进入课堂时就被其深深吸引,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1]。
比如当教学《柳树醒了》时,老师没有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没有一上课就直接为学生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而是设计了一个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环节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比如:“春天来了,我们除了看见柳树发芽了,还能看见什么呢?”同学们争相回答:“花儿也开了。”确实如此,春天来了,除了树枝绿了,花儿也开了。老师通过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瞬间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提高了老师教学的效率。
二、引入现代技术设备,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现代科技在不断发展,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是“随处可见”。在教学的进程中,老师开始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引入,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设备有非常多的好处,它将视频、音频等融为一体,给学生一种美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2]。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材上的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让教材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总而言之,老师要学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技术设备,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深刻。
例如当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简单的讲述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学生无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对瀑布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瀑布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瀑布的样子。老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瀑布的音频和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瀑布的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设备,可以将情景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增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学生集体参与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使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角色扮演是一种创造性、综合性的活动,参与者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和经验。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最重的阶段,老师可根据此特点在课堂中开展戏剧表演活动,老师可以把课文以戏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自主表演其中的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3]。
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新课标改革中,老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要刻不容缓地进行改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观念,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对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有着极大帮助。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竞争的意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永远在教学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老师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的。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他们打好语文的基础。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加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
总而言之,老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让学生身处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也将不会枯燥,语文课堂将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慧兰.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242,244.
[2]吴连兵.关于创造小学语文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18.
[3]胡凤东.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132-133.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