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导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党亚虎
摘 要:阅读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广泛的阅读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至关重要。成功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课程流畅。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根据阅读材料采用多样的导入方式,完成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方法
所谓导入,即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在课程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一种教学行为。成功的导入是阅读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导入环节,使导入环节的作用最大化。本文将在此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多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极不成熟,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抽象思维能力弱。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导入的语言应清晰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同时富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启发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导入时应遵循启发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启发性,即指导入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之中。所谓针对性即指教师所设计的导入与所要讲的课题密切相关,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及目标而制定的,学生通过导入环节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在此着重介绍六种通用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联系实际加以选择。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传统语文教师导入最常用的方法。是指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教师直接指出学习目标以及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安排,通过教师简短的语言叙述学生能够明了课程内容,并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讲《家园》这篇课文时,教师直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家园》,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这种导入方法直接简明,直奔主题,但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往往效率较低,教师不宜频繁使用。
2.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指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标本、模型,或是幻灯片、投影、录像等现代媒体设备对与教学内容相关信息进行呈现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直观明了,使学生容易建立起抽象概念与实物的联系。例如在《插秧》一课导入时,教师播放春天农民伯伯在地里插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这一过程,完成导入。
3.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向小学生讲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寓言等,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法。在课程《元宵節》的导入时,教师向学生讲述有关元宵节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寓意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元宵节有了深入了解,并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
4.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等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将学生分组或以其他方式创设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置身其中的感受,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情境导入法感受性极强,通过这一方法,学生往往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能够在情境中去思考,导入成功率高。
5.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为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复习导入法一般适用于第二课时的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再现上一节课内容,有意地衔接新课内容。这一方法可以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对新的阅读材料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广泛。
6.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教师以向学生抛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产生疑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设置疑问的方法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在新课开始之前进行“头脑风暴”,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入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在选择导入方法时应充分考虑阅读材料的内容,使导入能够体现相关性、趣味性、针对性,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导入环节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于振波.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导入[J].中华少年,2017(18).
[2]刘宝芹.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的方法[J].黑河教育,2014(8):43.
[3]杨丽莹.“问题”带动学生,“探究”激活课堂: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8):249.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