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方高校在培养本科学术型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现有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存在教育理念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和专业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改革,遵循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规律,形成具备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190-02
学术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是遴选和培育学术型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一)“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培养是指:通过搭建学术平台和组织师生联谊活动来促进不同年级老师、学生之间的交谈,增进师生感情。团队指导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术问题,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团队,然后给每个团队配备相应的教师团队,主要负责学生的指导和解疑。专人负责是指:每个导师团队都有一位特定的老师负责一些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思想动态。这种模式有利于弥补当前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形成。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模式,即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多方位发展,满足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在教学方面,结合专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契合专业动态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案例式、问题式、导师制等多种教学模式交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在科研方面,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承载实践教学,建立学科专业实验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办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跨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模式
跨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加强通识教育、整合和优化资源、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适应社会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而形成的。这种模式是通过构建跨专业大类教学平台,将同类型的专业组织在一起培养,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基本框架是学生前两年专业大类的通识,第三年学生自选专业及主专业课程模块,第四年任选或辅修副专业模块,实现主副专业毕业。
(四)多样化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不同的学科类型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具体表现在: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学校采用“基础+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对于传统的农科专业学生,学校采用纵向拓展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学习农产品栽培的基础上向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延伸。对于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等专业及口径较窄的农科类专业,学校采取横向型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向农业领域及相近学科专业拓展。
二、地方高校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理念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
地方高校大多注重知识点传授和理论讲解,忽视对实际情况的探讨,这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知识的迁移。而学术型人才能够根据已经发生的社会事实,发现规律,预测未来,所以这一点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是有冲突的。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培养模式,但由于没有与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相结合,没有与当地经济、文化相适应,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由于当地政府政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身办学水平和规模等因素导致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一位教师兼任几科教学任务的现象很普遍。而要保证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高校必须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比如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老师全程把控,注重过程培养,如果一位老师带太多学生,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更无法给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另外,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如案例式研讨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所选案例的水平和对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判断与理解对于学生的判断与认知会产生很大影响,有的甚至是方向性的。
(三)采用通用的专业培养模式,忽视专业特性和当地实际
目前各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相同的比重很高,各专业的培养模式大多雷同,也没有就当地实际情况与学生展开讨论。比如一所综合性的农科院校,一所综合类院校,两所类别不同的学校,培养的重点不同,各具特色,但是据调查两所学校相同的专业设置有29个,还有不少类似的专业。这可能不利于两所高校培养优势学科,难以形成高校自己独特的特色。另外,高校因为课时量的问题,一般只教授教材当中的内容,没有知识点的拓展与迁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地方高校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各地方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当地实际、自身办学水平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比如案例式教学培养模式,可以适当引用一些社会热点与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另外,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去推导其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想出适当的解决对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二)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和稳定的优惠政策
师资力量对于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生源,而且能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各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需要引入不同水平的人才,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比如人才引进津贴、住房补贴等。除了物质上的补助,学校还可以搭建各种学术研究平台、组织研究性学习会议及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等来满足人才职业发展方面的需要。
(三)采用适合专业特点和高校实际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国家可以适当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地方高校采用既适合专业特点,又结合自身实际的培养模式。像农科类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重点培养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各地方高校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地方教育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谌宏伟,郑仰奇,叶红梅,等.“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10-111.
[2]戴年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1):57-60.
[3]邓淇中,贺胜兵.“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48-51.
[4]李录平,张拥华.基于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工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77-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