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来说,有很多的尝试与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努力、尝试,看法等,其目的都是能在课堂上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使学生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是新课标教学理念对所有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所有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目的。其教学要实现的目的,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它更是通过课堂教学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细胞,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悟、有所透,能在学习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开拓自己的思路,从而有更好地学习数学的思路和方法。小学生刚接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一切手段以及老师的语言、态度等,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追求高效课堂,希望能在教学中全面、正确打开学生学习数学的模式,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与老师形成互动,与老师一起探索知识,获得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建构自己的数学思维,为更加有效的学习数学做好铺垫。鉴于此本人本着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智力这一目的,在此谈谈我对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备课,了解学情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备课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备课不但能让老师明白课堂教学的目的,也能让老师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流程。对于爱钻研、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来说,备课有可能还是他们发现创新条件的契机,能激活老师更多的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加上,备课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老师的备课要做到三点:(1)熟悉教材,掌握教学大纲,提出教学重点,分析教学难点,保证在课堂上能毫无障碍地把相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2)与学生交流,了解全班学情。老师只有掌握了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能力、态度、兴趣等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3)要准备好教学的道具。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数学教学是需要一定道具的,如实验工具、尺子、图表、模型、实物等等,因为这些能使抽象的数学直观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更能完整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等。从以上种种,可见备课环节的必要性、重要性,对于高效课堂来说绝对是不可少的环节。
二、构建模式,引导教学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一定不能忽视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到预习、学习、练习,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地学习,才能达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目标明确,合作练习,问题导引,总结归纳,以新温故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对旧有知识进行复习,并通过运用达到灵活掌握。比如,目标环节,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针对不同学生,让学生完全听懂、听明白学习的内容。再比如,问题导引,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节奏,以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重点,注意听讲解,把老师讲的知识点都收入囊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当然,无论是目标环节,还是问题导引的方法,都与合作练习、归纳总结、以新温故的方法和目的一样,都要结合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采用,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收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三、优化教学,精讲精练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会超过20分钟,所以老师要想在这宝贵的二十分钟把课堂所有内容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一定不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要优化过程,精讲精练,才能保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也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用心投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并让学生把仅有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其次,精练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深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最后,精心设计练习,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就是讲练结合,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理解,也才能升华课堂教学的意义,所以课堂的练习,一定要精、要少,避免学生产生压力和厌烦心理,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总之,我相信每一个老师对于高效课堂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实现的策略和途径,但无论如何,其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理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
[2]牛卫玲.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4):39.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0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