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社会跃入了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深化,网络技术在学校的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其生动、形象、便捷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展开讨论,并给出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网络资源;初中语文;优化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是人们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它既是文字工具,同时也是文化艺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且通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为学好其他科目乃至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进行积极的改革,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下的初衷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技术,利用网络中丰富教学资源和集成功能,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一、 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一) 打破教学空间的限制
  传统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教案、黑板和教材以及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受到时间和地点以及素材的限制较多,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更好地发挥,也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设备使用率不高,并且使用效果也不好。在信息时代,教学实现了将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相结合,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各种教育素材,可以打破教学空间的限制,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群,方便课后和家长及学生进行沟通和联系,实现了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
  (二) 有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类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通过设计整理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中辅助教学。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并且因准备充分,所以能够很好地优化课件的内容,知识点全面且重点明确,比传统的教师备课讲解效率提高了很多,并且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连接,教师还可以将网络资源中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对教学中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形象化的展示,让学生能够对抽象化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网络资源还能拓宽教学的知识面,利用网络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力集中,主动随教师的节奏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教语文学的有效性。
  (三) 有利于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学生通过教师在课题中的教学,能够学习一部分知识,但是需要课后的巩固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并且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是无法满足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的,学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练习,才能进一步地丰富自身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以前的语文教学通常利用课外阅读来帮助提高语文水平,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更为便捷地进行课后的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筛选适合的阅读内容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后以及假期进行拓展学习,还可以利用教学App实现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通过拓展学习,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 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原有的模式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讲,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也不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够辅助教师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将网络教育素材带到课堂中来,因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形象化的展示,还能利用视频、音频等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寓言四则》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但是如果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教学显得枯燥,学生一般兴趣不高,也会影响学习的效率。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论证文章中的道理。比如《杞人忧天》一文,文章是文言文的形式,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因此对于文章的寓意就无法很好地把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可以利用准备好的课件,将文中重点的词语的正确翻译进行呈现。比如:日月星修补当坠邪翻译为:日月星辰不就会着落下来了吗?奈地坏何翻译为:那地坏了就怎么樣呢?地积快耳翻译为:大地是土堆积成的罢了。舍然翻译为:释然,舍弃心事……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中的视频资料,用动画的方式来讲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动画的形式是学生较为喜欢的,相比较文言文,更为有趣和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掌握重点词语的翻译,并且结合动画内容的展示,对文章的寓意有深入的理解,有能力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并且能够完成教师提出的和文章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列子》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细致的了解,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寓意,还应该对文章进行延伸的讲解,例如这个文章的客观意义,它其中的“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反映了自然科学的论断,具有较高的辩证思维,作者的水平是令人佩服的。教师可以通过延伸的讲解,让学生形成深入学习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知识,拓宽知识范畴,并且因为教师丰富的学识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 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要进行反复多次的学习复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而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重点部分需要反复多次强调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可以反复地利用,减少了教师讲解和书写的过程,提高了课题的有效率。并且,将一些较为抽象,教师利用语言进行描述存在困难的部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进行展示,能够让学生有更直观地感受,从而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   (三) 利用网络资源,创建教学情境
  网络资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这些形式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视频内容给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出思考的问题:本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教師可以给学生播放海燕的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以及朗读者丰富的情感,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分析朗读者的情感,并且让学生进行文章部分内容的朗诵,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内心感情。从而通过将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朗读者的感情相结合,学生能够回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一个在暴风雨中无惧无畏、自信、有献身精神的海燕形象,意在鼓舞人们一起并肩战斗,积极地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去。教师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理解和感悟,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课程的知识内容。
  (四)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完成,语文学科的考核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比如写作,需要学生有写作能力,并且由丰富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呈现出一篇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并且内容丰富的文章。再比如阅读理解的习题内容大多都是课文以外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以及大量的知识的掌握都需要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筛选适合的学习内容和阅读资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交流软件,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阅读资料和优秀的文章以及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可以着重介绍作者,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开放性的课后问题,为什么会对鲁迅有如此的评价呢?学生在课后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在网络上进行查询,最终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天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说下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叙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三部曲《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后阅读的题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一本书,写自己的读后感,阅读的内容和数量不做限制,目的是培养学生课后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
  三、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且还能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明.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2):104.
  [2]鲍洪伟.探索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J].中华少年,2017:82.
  [3]张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研究[J].都市家教,2017(3):172-173.
  [4]李大伟.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9(6).
  [5]孙万里.网络资源介入初中语文课堂的作用探微[J].中学语文,2019(7).
  [6]路辉明.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与改进[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49.
  作者简介:
  牛致虎,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6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