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三学”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稳健推行,教学理念、育人模式不断优化,为推动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奠定基础,其中“三学”理念作为新型育人理念之一,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学习实况引导其自学、讨论、探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确保师生得以有效互动,达到师生共创高效课堂的目的,“三学”理念科学性可见一斑。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例,基于“三学”理念分析构建高效课堂方略,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学”理念;高效课堂;课堂探讨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还需引导学生掌握定量、定性解析客观世界的能力,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使学生在数学讲堂上收获颇丰。然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忽视过程、重视结果问题,认为只要学生可以记住公式、定理、公理等理论知识并在考试中获取优异成绩就已然高效完成数学育人任务,殊不知学生已经失去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良机,无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综合质量。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解析立德树人内涵,立足新课程标准,关注数学教学过程,从思想感情、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知识技能等角度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在“三学”理念指引下,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例,总结数学课堂育人经验,立足新课改,探寻高效数学课堂构建方略,实现过程性学习能力培育目标,在完成数学育人任务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分析
   1.情境导入
   良好的教学导入可规避育人阻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奠定优质“三学”基调,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做好情境导入,营建学生本位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数学思维,顺利导入数学育人内容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可顺利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兴趣喜好等方面着手创设如下情境:学校装修剩余两块很重的装饰板,已知装饰板为三角形,装修师傅想知道这两块板子是否全等,装修师傅仅有一把尺子,请问你能想个办法帮助装修师傅证明两块三角形装饰板全等吗?
   基于學校装修是学生都了解的客观事实,以生活实例为载体导入教学案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为保障学生自学、讨论、探究“三学”方向与教师数学教学方向一致,教师需创设如下问题情境:问题一:仅有一个角或一条边相等,可以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吗?问题二:在画三角形时已知一个条件(一个角或一条边),再给出另一个条件(一个角或一条边),请问会得到几种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全都全等吗?问题三:在画三角形时已知三个条件,请问可以画出几种三角形,这些三角形都全等吗?问题四: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请问你有哪些收获,尝试说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基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三学”效率,教师可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建数学合作探究小组,引导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互动交流、议论分析,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在教师所提问题基础上产生新问题,激活学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口语表达、推理论证、合作互助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可以问题为导向,以“三学”为基础,掌握“三角形全等”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为此教师需给予学生实时引导,助力学生攻克数学学习难关,通过师生互动共创高效课堂[1]。
   2.矫正互学
   在教师开始讲解“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知识前,率先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互动,得出自学、讨论、探究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追问、点评进行总结,使学生可以有效理解情境问题。
   首先,明确一个条件画三角形显然无法保证可以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其次,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仍无法保障可以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为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得到反例印证学生猜想,除绘制三角形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工具——三角板,通过比对三角板得出结论;再次,在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时,基于条件组合结果较多,需学生在充分利用条件基础上动手画三角形,为保障角度、边长等条件应用充分,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律整合条件,如一个角相等、两条边相等,确保学生自学过程全面、深入,鼓励学生讨论、探究整合实践结果,渗透分类思想及合作探究精神。在已知三个内角前提下,学生可顺利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其中已知三边画三角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基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数学基础有限,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作图,待组内成员三角形绘制结束后进行对比分析,而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探讨,突出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数学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并在“生生互动”进程中得出“SSS”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即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落实“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堂教学目标。为使课堂教学富有实效性、趣味性,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法,立足教育信息化新常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演示边、角等条件变化与三角形全等之间的关系,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最后,鼓励学生群体针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SSS”(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SAS”(两边及夹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其中S代表边,A代表角,通过自学、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课堂探讨
   在分析得出有关三角形全等基础条件前提下,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尝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论证,在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论证推理能力的目的。教师以“SSS”“SAS”“ASA”为基点,引导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论证三角形全等条件,阐述各自观点。
   首先,“ASA”。教师引导学习小组成员先设定两个角度,如60°、80°,以及一条夹角边的长度,如2 cm,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三角形,并在组内进行比对,分析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否全等。为突出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在给予学生充足自学探究时间基础上进行教学总结,继而论证“ASA”三角形全等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教授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及符号证明的方法,具体如下:已知△ABC及△DEF,∵∠B=∠E,BC=EF,∠C=∠F,∴△ABC≌△DEF[2]。    其次,“AAS”。教师引导学习小组成员先设定两个角度,如60°、45°,以及一条角的对边长度,如3 cm,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三角形,并在组内进行对比,分析如下两个问题:第一,若60°角所对边长为3 cm三角形是否全等;第二,若45°角所对边长为3 cm三角形是否全等。教师应先给学生群体充分探讨、思考、自学及总结的时间,而后以组为单位进行集中讨论,教师针对学生探讨结果予以总结,即两个角及一角对边对应相等则三角形全等,可写成“AAS”。
   最后,“SAS”。教师引导学习小组成员先设定两条边的长度,如3.5 cm、2.5 cm,以及夹角度数,如35°,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三角形并在组内进行对比,分析如下两个问题:第一,3.5 cm边对应35°角,则三角形是否全等;第二,2.5 cm边对应35°角,则三角形是否全等。为保障作图精准、分析高效,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作图,继而减少作图误差,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法,将各组绘制的图形展示到电子交互白板上,鼓励各组成员互相点评,营建良好的学习探究、共同进步教学氛围,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最后由教师负责总结,即若两个三角形夹角及两边对应相等则三角形全等,可寫成“SAS”。在一般三角形中两边及一边对角相等,则三角形全等条件不成立,在直角三角形全等证明中可以进行补充论证,使数学课堂教学富有衔接性,为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科学高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探究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及相关数学知识,教师在观察、交流、互动、点评进程中肯定学生学习成果,助力学生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心,实现师生共创高效课堂目标。
   4.反思总结
   首先,需做好教材再建构育人工作。为保障数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助力学生塑造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体系,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空间与图形”及相关数学知识解决“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实际问题,通过折纸、作图等手段拓展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思路,累积数学学习经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调整教学进度。例如可将相关知识分设3个课时进行讲解,为学生创设自由、活跃、民主、高效学习环境,为践行“三学”理论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学习能力随之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其次,需做好“三结合”育人工作。在鼓励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基础上,教师应给予实时引导,确保“学”与“教”同步进行,鼓励学生观察想象、思考推理、创新实践,科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全班学习进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最后,需做好教学总结工作。教师应针对学生合作学习表现、自主学习状态、核心素养培育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助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数学教学进程中有更多收获,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3]。
   综上所述,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师应积极践行“三学”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学习实况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在自学、讨论、探究及教师引导进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并科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仇立国,陶彩虹.三学四式: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11):69-70.
   [2]张炜.基于“三学”引领注重“自然生长”[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9,26(5):29-33.
   [3]马丽萍.走进“三学”模式体验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7(7):183.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