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这两份文件,提出全科覆盖、不分文理、自主选科、两次机会等改革措施。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客观上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具有流动性和适用性的走班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选项。
  【关键词】走班制;高考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2010年,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传统考试制度提上了日程。2014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先在浙江和上海两地启动高考改革试点,改革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以及招生录取机制。同年12月10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改革意见。
   一、走班制的發展历程
   走班制是指在高考改革的实际背景下,学生自主选科的前提下,学校打破原有的固定班级,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入到不同班级中进行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1867年,哈佛大学最早实施走班制教学。后来,美国《国防教育法》提出“让每一个孩子不落后于教育步伐”,课程专家约翰·古德莱德倡导的“无年级教学”,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开始在美国中学兴起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他国家也开始纷纷效仿这种教学模式。走班制在我国实行时间较晚,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尝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物理按程度分班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我国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先河。这一时期走班制的主要特征为科目单一,参与走班制学校少。
   (二)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2年)
   20世纪90年代,经过数十年时间,走班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具体表现为:一,单科走班向多科走班发展,例如,长春外国语学校实行数学和外语俩门学科的走班制教学;二,走班制和分层教学相结合,1991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进行“分层走班制”教学实验;三,立体走班制模式的探索,福建八中将“走班制,学分制,选课制”一体化,实现了立体走班制。
   (三)试点实验阶段(2003-2013年)
   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课程内容要遵循选择性原则,为学生提供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的多样化课程。”大批学校开始进行改革,许多学校在走班制上开始了新的实验,具体表现为走班制课程内容逐渐丰富,由必修课扩展到选修课程;走班制实施体系逐渐完善。
   (四)深度实践阶段(2014年至今)
   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自主选科、两次机会等改革措施,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进行走班制实验。具体表现为一,完善走班制下的课程体系,不仅局限于6选三课程,设置多门选修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二,开发多种与走班制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三,走班制保障机制的完善。
   二、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在选科的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盲目性或者跟风性。大致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以学习难易程度选择科目,很难维持学习的热情;中途换科对学生无论是学业还是身心发展上都是都存在一定的挑战性。第二种情况,学生以当时的兴趣选科,但选科需要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
   走班制有一个主要的特征便是“动”,有同学的“动”,教室的“动”,课程表的“动”,传统的班集体存在有一个重要的意义便是使学生能够产生归属感,走班制“动”起来之后,会对学生造成归属感缺失,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不善交际的学生来说,会产生交往困难问题。
   (二)教师层面
   走班制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此走班制对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了解学生造成困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5分钟,这样要想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走班制对教师尤其是刚踏入工作岗位,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对学校师资分配是巨大的考验。在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学生有选择班级和教师的权力,人格魅力对学生选择老师具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怎样合理分配走班制下的师资,避免年轻教师在走班制下的尴尬,年轻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内在权威,这些都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走班制较之传统的行政班来说,会增大教师工作量,对教师要求更高。
   (三)学校层面
   走班制以流动,灵活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管理困难,学校实施走班制的过程中,如何安排学生的下课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在不同教室之间走动;如何保证学生休息时间,如何管理学生等都是现阶段走班制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教学管理困难,教师如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教学工作。走班制情况下,每位教师的教学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学校如何安排教学交流,集体备课。学校资源分配问题,走班制要求有足够的教室资源,学校教室数量能否满足走班制的需求。
   (四)社会层面
   公众对于走班制的认识还很局限。我国教学改革在高考分数的压制下最终都是服务于分数,学校是否有能力实施好走班制是大多数家长都会担心的问题。在走班制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己选择科目,还要动起来,“一年两考”制度,这些会不会变相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三、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实施建议
   (一)建立学生指导机制
   一,在学生选科前,采用测验,网络教程,网络选择,面对面交谈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各门学科,自己的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分析学习成绩,了解学生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兴趣点,而后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选科。二,建立导师制,在走班制实施的過程中,班级弱化,班主任功能也会逐渐下降,建立导师制,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咨询,学业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弥补走班制带来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教师培训体系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严把教师招聘关,选择有教学实力,学习能力并且热爱教学事业的教师;更新师生观,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指导。
   (三)改善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的改革“思维”决定着走班制的改革“走向”。学校首先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在走班的过程中学生分布零散,单靠班主任老师或走班制教学老师来说,对学生进行管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通过构建学生自治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协助老师对走班学生进行管理。其次,建立完善的走班制体制。然后,改进教师评定方法,将评定关注点落实在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学方法,教研能力等走班制需要的指标上,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最后,加强改革学校之间的交流,
   (四)增加公众对走班制的认同
   在新理论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走班制已经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公众摒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接受新事物需要为此做出努力。理念层面,加强对走班制的宣传。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以开家长会的形式让学生家长了解走班制,增强走班制的公信力。实践层面,加强学校硬环境软实力建设,将走班制认认真真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季瑞.我国走班制教学的类型与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6(12)
   [2]王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实施走班制的问题审视与路径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3]刘丰霞,冯虹.走班制教学:基于新高考改革的教学组织形式[J].考试研究,2018,04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