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职教学生态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必须重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生态系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生态建设的导向,教学生态建设是学科核心素养转化落地的前提条件。学科教学应基于教育生态的理念,建设开放、流动、共生的教学生态体系,回归教育本源,增强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愿景。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生态  自主学习  全面发展  终身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落实是学科教育的关键。我们必须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生本发展需求、学科教育功能,准确定位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防止教育的功利性、终结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综合能力。因此,建设适应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生态,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是实现学科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科教育全过程,实施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能力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获得学科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学习发展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教学生态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融学科知识技能与情意态度为一体的统领性素养,[1]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学科知识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价值理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科教育的价值体现。不同学科在各个学段具有自身具体的核心素养内涵,高职学科核心素养应指向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学科之道、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职业性与社会性。
   教学生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心理状态等微观系统对教育的影响。教学生态观是教育生态理念下的教学观,是指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学校内外环境,即教育环境、人际关系等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平衡系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决定了教学生态观的价值取向,教学生态决定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培养模式;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生态建设的导向,教学生态建设是学科核心素养转化落地的前提条件。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生态建设分析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定位教学生态建设方向
   学科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单一的学科技能学习,而是更加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即通过学习使其具备学科知识体系、价值观、运用能力及学科品行。建设“以生为本”的教学生态,指向学生主体,指向生命成长,它包括三个层面: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形态,和谐共生的师生状态,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态。教学生态的基本特征为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创新发展的教学机制,强调与学生发展、教育发展相适应,满足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之需求。
   2.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教学生态的建设要求
   教学生态的本质在于回归教育本源,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改革除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变,还应该回归细致的教化。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教学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从满足应试需求转为适应个体学科能力发展需要。教学生态建设要兼顾学习群体和学生个体发展,要以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各类教学关系等方面的建构来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树立教学生态理念,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生态建设中,改善教学生态环境,改革教学生态模式,促进学科素养培养。其次要加强教学生态建设教育。教学生态建设应建立在自然和谐、自主合作、探究生成、创新发展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以终身学习为价值取向,加强教师教学生态的建设能力
   学科教育包括学科知识、技能、情感的认知与领悟,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科教育的重心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技能,更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教育情怀;不仅要有全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更要具备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观;不仅要有教学改革的创新意识,更要有教学新形态的建设能力。增强理性剖析能力,善于认识自我,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进行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选择、建设、应用。提高研究能力,善于进行调研与论证,对教育教学成功与否正确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有效运用于教学改革中。具有发展能力,学科教学应将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同未来学习生活准备对接起来,同未来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真正从根本上激发教育发展的生命力,真正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生态建设途径
   1.以正确的教学生态观,建设多维联动的生态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学科核心素养只有通过生态課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科技进步使知识更替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流动愈加频繁,课程体系不再单一强化学科内容结构的模块化,而更加强调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反映学科的核心本质。课程体系应实现互通兼容,分类发展。课程结构的互补性,坚持学科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挖掘学科教学的潜力,保证学生自身发展的优势。必修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程为学生延伸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获得在某种学科领域内学习发展所需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个人发展方向时不致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甚至能为转向另一个学习领域打下基础。课程内容的融合性,注重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及相近学科的兼容性,宽窄口径课程并存。针对学科特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贴近日常生活、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科知识储量尽可能覆盖较为宽泛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坚持以学科素养为核心,加强学科实训、实习课程,重视学科实践、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形态的流动性,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学科教与学的无缝对接,紧跟学科前沿的思想方法,拓展教学资源和学习空间,形成开放流动的教学生态空间。生态课程建设要保持学生个人学科素养和教育发展趋势的一致性,实现多维联动,使学生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能力。    2.以共生共长的师生状态,建设和谐统一的教学生态环境
   建设益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师生应该具有心理相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特点。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乐执教,教师要用无限热情、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情感和谐、真诚交流、平等合作,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伴随教学的认知、态度、情绪、言行,以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回归教育生态本源。教师要以高度责任心立师德,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之人,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决定着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决定着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劣,教师将师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情感基础和道德基础。教师要以人文精神立身教,教师要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人文关怀理解、倾听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用乐业专注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学习品质,做好学生的领路人。教师以教学生态观为基础精传道。教师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坚守教育理想,秉承教育精神,教主导学,以学促教,师生共同经历过程、分享成果、体验成就与幸福,实现共生共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想境界。
   3.以自主学习的生态课堂建设,创新发展的教学生态机制
   生态课堂的本质是以生为本,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是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思维的课堂。生态课堂建设要推进六个转变:知识转向能力、灌输转向对话、封闭转向开放、重学轻思转向学思结合、重知轻行转向知行合一、重教轻学转向教主导学。
   (1)基于教学生态理念构建自主学习形态
   教师要相信学生学习发展的潜力,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整体,关注个体。教师要将自主学习方式植入教学生态链,以丰富多样的学科资源呈现教学内容,拓展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科教学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美感化。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其积极、主动、独立、自我负责进行学习,实现自我监控、自我管理,[3]使其自主经历阅读观察、操作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感悟思想方法,体验主动学习的愉悦。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重构教学相长模式
   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要激活这个教学生态系统,就需要立足教材并能跳出教材,重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第一,以学科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能力的持续发展、学习品质的和谐共生。第二,开展主题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把握学科本质。第三,采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等方法,教与学紧密衔接,相互促进,成就他人,提高自己,共生共长。
   (3)基于创新发展意识构建思辨课堂生态
   以生为本的全人教育就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学科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指向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生态课堂必须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的特征,[4]课堂生态就必然是流动的、思辨的。教师要通过开放性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想象、勤于思考的创新意识。以讨论探究、动态变化的教学方式,贯穿学生学习思维过程,提高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应用,这是思辨课堂应有的生态功能。
   4.回归学科文化本源,建设涵养人格的教学生态文化
   从学科文化视角关注学生学习品质、人文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科文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学科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促进智慧生成、德行合一、精神涵养。开展学科活动与学科文化教育,教师要善于展现学科文化,关注学科发展历史、趋势及前景,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上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学科教学的复合融通,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文化内涵,通过学科内在的科学思想,创设学科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完善学科品行。注重健康和谐的人性教育,通过学科特点呈现其中的人性本质和人文文化,以人文精神引领科学精神,利用科学教育将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到教学生态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创设能够充分自育的学科素质培养环境,将教学生态系统延展于课堂内外、家庭教育、社会教化的多元空间,厚植人文精神,使学生直接品味学科文化,获得精神体验。
  结  语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科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必须建设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生态系统。坚持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多维性、人文性、开放性,[5]正确认知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把握教学生态的建设方向,建设开放、流动、共生的教学生态机制,重塑顺应自然、尊重差异、可持续发展、全人教育的教学生态模式,形成教学生态自身的张力与活力,增强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努力实现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邵朝友:《学科素养的国际理解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0期。
   [2]吴鼎福、储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陈睿:《生态课堂的模式构建》,《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3期。
   [5]田福深:《语文教学生态重构理念的提出、重构原则与实践价值》,《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31期。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陕西延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840.htm